都是戏搭子,看开点吧

01

最近跟几个同龄姐妹聊了些关于青春期孩子的话题。结果这两天刷手机,平台就自动推给我这类帖子,搞得我严重怀疑大数据有窃听功能。

我翻了翻这些内容,大同小异,基本都是父母被青春期的娃折腾得疲惫不堪,深夜上网倾诉和吐槽。

我没搜过这种信息,所以遇上这种推送,我就干脆快速划过去。因为我家娃也到了这个阶段,我只想尽量平心静气多多保命,不想再被别人的焦虑传染。

之前网上有个调查:中年人最怕什么?

结果排名是:1、青春期孩子。2、失业。3、没钱。

没想到啊,青春期的杀伤力,竟然超越了失业和没钱,排在第一位。

也不能说夸大其辞,身边的例子确实比比皆是。

就像我这个女友A,原本的小棉袄女儿,刚过14岁,开始隔三差五作妖,脾气大得很,娘俩但凡多说两句就得吵。

她郁闷不已,找另一个心理咨询师女友B吐槽。没想到作为过来人的女友B劝她:想开点,这个阶段,谁在家还没当过孙子。

看看,都不容易。

我给她医院的见闻。

02

上周陪老公住院,我们住的是一间三人病房。

另外两个病号,其中一个是位17岁少年,骑电动车出车祸受伤,鼻梁骨折、手臂骨折、面部多处受伤。

我们住进的那几天,少年已经做完了颌面部手术,没有大问题,只待恢复几天之后,再做胳膊的手术。

少年的妈妈,四十六七岁的样子,很朴实。每天很细致地照顾,给孩子擦脸擦脚,和颜悦色地询问想吃什么。

陪床是个苦差事。医院只给陪护一张能展开当床的躺椅,供夜里睡觉,白天不能打开,只能折起来坐,跟冷板凳差不多。

她白天累了就趴在床边眯一会,晚上也没有被子,就盖着羽绒服睡在硬梆梆的躺椅上。

我每次看到她睡觉的样子,都会泛起一阵心酸,可怜天下老母亲啊。

那少年很少说话,回复妈妈也是爱搭不理的腔调。能用一个字的,绝不会说两个字。

夜里玩手机不睡觉,我有时半夜迷糊一觉醒来,都一两点钟了,他还在那刷,妈妈说他也不听。

晚上不睡,白天自然就不醒。

医生来查房,需要问他一些感觉和情况,叫也叫不醒。他妈妈在一旁急得不行。

那天医生让去复查CT,开好了单子,到了时间妈妈怎么叫他也不起。因为做CT的非常多,过了号又要重新排,妈妈在床边急得直催:

“到点了!你到底去不去!”

少年冷冰冰的两个字:“不去!”

可哪能真不去呢?当妈的,又心疼,又生气,打又打不得。

好不容易连哄带催,少年才睁开惺忪的睡眼,磨磨蹭蹭地穿上衣服去拍片。

后面又有一次,医生和少年妈妈商量,要安排胳膊手术的时间。

那天少年不知什么原因又闹情绪,非说不做了,不治了。

妈妈又气愤又伤心又无奈,不得不请医生来说服儿子。

医生严肃地告诉他:胳膊是一辈子的事,如果不治,会留下永久性障碍,也有可能残疾,你这么大了,做决定要自己想清楚。

出了病房门,医生又将妈妈训斥了几句,大意是,这么大孩子你们当家长的不多管着点儿,哪能任由他胡闹任性之类的。

看着那个妈妈左右卑微陪笑脸,真让人心酸。

03

我发现,我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点圣母心。这个圣母心可能源自于,我既能共情这样的母亲,也能理解这样的孩子。

我自己的青春期就过得非常冲突,这种冲突带给我巨大的痛苦。

我至今仍能回想起那种感觉——每天都有莫名的邪火,身边看谁都不顺眼,感觉全世界没有一个人懂得自己,每一刻都活得无比拧巴分裂。

一个青春期少年,攻击性的释放,最安全的,也就是家人了。

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家人中最安全的人,通常都是母亲。

当然我是个例外,我没有运气拥有一个足够包容接纳的母亲,所以我的攻击性更多地释放给了父亲。这也导致,我们家的母女之战,从青春期一直绵延到我成年。

正是因为这段经历给我的痛楚太刻骨,所以我心疼那个母亲的同时,也能理解那个少年。所以即使在别人看来他太自私太冷漠太不懂事,我也清楚,放眼一个孩子漫长的成长历程,能有一个接得住他糟糕情绪、让他得以释放的母亲,是莫大的幸事。

只是,最不容易的,是母亲。

04

女友们齐慨叹:慢慢熬吧,熬到孩子成年就好了。

只要成年就都会好吗?我又很败兴地给她们讲了我同病房的另一对母女。

那位阿姨69岁,来做一个面部囊肿手术。

女儿陪床,照顾饮食起居。

但我每次听她们母女的对话,都能听到一股明显的角力。

订餐时,女儿非要让母亲吃芹菜,说粗纤维,好排便。

母亲说芹菜塞牙太厉害,不想吃,要点小白菜。

两个人能为这事杠半天,各说各的理,最后搞得都气囔囔的。

晚上睡觉,陪护床很不舒服,女儿就挤在病床上,睡在母亲脚的一头。

母亲说光盖毯子太冷,非让女儿盖被子。

女儿偏不听,让她管好自己就行。

母亲挂念外孙,让女儿打个电话,女儿就不打。

母亲说:“你就打个电话怎么了?”

女儿怼:“你别成天操些没用的闲心。”

一个怼,一个杠。几乎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是这样的模式。

一个年近70的母亲,和一个人到中年的女儿,依然陷在早期的纠缠里。

当年的母亲要控制,女儿要反控制。

成年后的女儿,又不知不觉地长成了母亲,用和她当年一样的方式,去控制如今的母亲。

而母亲也和当年的女儿一样,对抗,再对抗,拒绝,再拒绝。

不知世间有多少人,一生都缠斗在这样的模式里。

与年龄无关。

05

有时候,我也能理解一些年轻人喊的“不婚不育保平安”。只是对这个观点,我始终保持中立。

任何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反正人一生能量守恒,每种选择,都自有它的成本与代价。

而选择了为人父母,就意味着修行的加码。

在婚姻最低谷的时候,我曾认为人生最难的是亲密关系。

但实际上,天下最难的,应该是亲子关系吧。

亲密关系可分可合。

婚姻实在过不下去了,大不了离了。伴侣实在是受不了了,不行换一个。

而亲子关系不行。它永远血浓于水,永远打断骨头连着筋。

上了路,就无法回头。千难万险,只能向前走。

在现世中修行,在关系中修行,在冲突与战争中修行,在对抗与矛盾中修行。

只要活着,这就是功课。

这几年,现实中的动荡、时不时上演的魔幻,让我这个悲观主义者更加悲观。

但悲观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好处。比如对目标、对要求、对期待的松弛和淡然。

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将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

那就在当下,尽己所能,给他一个轻松一点、自由一点的空间吧。

昨天有桃蜜在群里分享了一张图,与大家共享。

都戏搭子,看开点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e7en-design.net/benzhl/8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