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菱有话说
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归芍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肉桂地黄丸、七味都气丸、耳聋左慈丸……还记得那年让你头晕的地黄丸类中成药不?
国医大师金世元从事中医药工作75年,在中药调剂、中药鉴别、中药炮制及中成药合理使用四大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倡导“医靠药治、药为医用”的中医中药结合理论,始终坚持以中药疗效为导向。笔者有幸在金老师指导下学习,受惠深重,现将老师与众弟子的一次授课经历记载,点滴认识与大家分享。
先生介绍授课背景
中成药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从单味药物组成简单方剂开始,逐渐发展而来。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补充和筛选,才形成今天的数以千计、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中成药。所以说,凡是有效的传统中成药都是历代医家通过千百年来的临床验证,总结出来的疗效确切的方剂配制而成的,应该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当前中成药的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生产厂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弃用疗效稳定确切的老药,随意开发新药。另一个方面,临床大夫并未完全熟悉中成药确切的功效,随意处方、药不对症。但是,作为中药行业的从业人员,其服务对象是患者,“人命至重、有逾千金”,治病救命、烙守药德至关重要。文章主讲六味地黄丸及其衍生物。
地黄丸系列中成药
★金匮肾气丸
○出处与变迁
来源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原名肾气丸,在宋代陈师文撰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更名为八味丸,将肾气丸方中干地黄改为干熟地黄,桂枝(去皮)改为官桂(去皮)。同仁堂根据八味丸的处方制成桂附地黄丸,将八味丸中官桂(去皮)改为肉桂。
○药物组成
桂枝(去皮)、附子、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能主治
肾阳虚所致的小便不利、少腹拘急、下肢浮肿。
★济生肾气丸
○出处与变迁
此方出自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将肾气丸去掉桂枝、附子加上车前子、牛膝。○药物组成
车前子、牛膝、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功能主治
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重,小便不利。
★六味地黄丸
○出处与变迁
此方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由肾气丸去掉桂枝、附子,生地黄改为熟地黄。○药物组成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功能主治
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麦味地黄丸
○出处与变迁
此方出自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是由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而成。○药物组成
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功能主治
麦冬主要用于肺阴虚,五味子用于肾阴虚,治疗肺肾阴虚引起的干咳少痰、痰燥及痰中带血。
★归芍地黄丸
○出处与变迁
此方出自明代秦景明的《症因脉治》,原名六味归芍汤,是由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而成。○药物组成
当归、白芍、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功能主治
治疗肾虚兼有血虚。
★杞菊地黄丸
○出处与变迁
此方出自明代眼科医家傅仁宇的《审视瑶函》,是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药物组成
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功能主治
治疗肝肾阴亏的眩晕、耳鸣、目涩畏光、视物昏花。
★知柏地黄丸
○出处与变迁
此方出自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是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药物组成
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功能主治
治疗肾阴虚所致的骨蒸潮热、虚汗。
★肉桂地黄丸○出处与变迁
此方出自清代顾世澄的《疡医大全》,是由六味地黄丸加肉桂而成。○药物组成
肉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功能主治
肉桂主要引火归元,本方主要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虚火上炎。
★七味都气丸○出处与变迁
此方出自清代杨乘六的《医宗己任编》,是由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而成。○药物组成
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功能主治
补肾纳气,涩精止遗。用于肾虚不能纳气,呼多吸少,喘促胸闷,久咳、咽干、气短,遗精盗汗小便频数。
★耳聋左慈丸
○出处与变迁
此方出自清代医家凌负的《饲鹤亭集方》,是由六味地黄丸加柴胡、煅磁石而成。○药物组成
南柴胡、煅磁石、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功能主治
治疗肝肾阴虚之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策问
第一问:肾气丸中桂枝是否去皮?肾气丸原方中记载桂枝需去皮,然而现代成方制剂中桂枝并未去皮。桂枝为樟科肉桂的干燥嫩枝,皮中主要成分为挥发油桂皮醛,是桂枝的主要有效成分,去皮后药效丧失,故金老认为不应去皮。一般来讲,桂枝去皮,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麻黄发汗解表,治疗表实无汗证,然而,桂枝和麻黄则不同,桂枝主治表虚有汗证,一味治中风,一味治伤寒。
第二问:八味丸中干熟地黄的解释方中用量最大者为地黄,地黄主要用于滋阴,生地黄也可用于养阴清热,生熟地黄的重点区别在于凉血与补血。有人认为,方中干熟地黄是指生地黄和熟地黄,因此方来源于《金匮要略》,汉代尚未发展熟地黄的炮制,故原方干地黄即指生地黄。同时,此方过于滋腻,若方中有生地黄,更有利于治疗。而金老则认为,干熟地黄是指熟地黄的干燥品。因熟地黄是生地黄经酒蒸炮制而成,刚出锅时水分足,质地劲软,若制成丸剂,必须制成干燥品。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熟地黄需配伍砂仁,“盖地黄性泥,得砂仁之香而窜,合和五脏冲和之气,归宿丹田故也”。
第三问:桂附地黄丸中官桂与肉桂之争桂枝照规格可分为:长在树干上的称为肉桂,长在主干底部粗的部分称为板桂,长在树枝或者小树的部分称为官桂,嫩、薄皮者为官桂。凡树皮类的中药均应去皮,皮是栓皮,是没有疗效的死亡组织,如厚朴、黄柏均应去皮。肉桂和官桂虽来源相同,但药用部位有差异,长在树干的肉桂比长在树枝的官桂更能补阳,故桂附地黄丸中用肉桂比官桂合适。
第四问:济生肾气丸中川牛膝与怀牛膝之争牛膝为苋科牛膝的干燥根,有川牛膝和怀牛膝两种,《济生方》中济生肾气丸的牛膝是川牛膝,而现在所用的是怀牛膝,因为川牛膝偏于祛风湿,怀牛膝偏于下行入肾,济生肾气丸功效为利水消肿,治疗小便不利,用怀牛膝引药下行,使车前子入肾利尿。
第五问:明朝的九蒸九晒和当前的熟地黄炮制方法比较地黄的生品和制品主要区别是酒和蒸制,生地黄加酒后经长时间蒸制后,其性质就发生了改变。生地黄性寒,清热凉血,也有滋阴作用,唐代孙思邈的犀角地黄汤是清热凉血的首选方。熟地黄质黏,色漆黑,味由苦变甜。
明代熟地黄的炮制方法是九蒸九晒,蒸0.5h为一次,选取炮制的生地黄大者为佳。而当前的炮制方法是取生地黄,小者为佳,所用黄酒量少,更易被酒浸润,每kg生地黄,用黄酒30kg,加入黄酒,拌匀润透。置高压锅内,密闭,用蒸汽加热,中途停火,倒1次灌,蒸32h,取出。炮制过程中不能上汽,否则黄酒就会挥发。
第六问:钱乙去掉肾气丸中附子、桂枝组成六味地黄丸的原因钱氏指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小儿为纯阳之体,易发热助阳,桂枝、附子为辛热之品,主温肾阳,故小儿补养肾气时应弃用。钱氏运用六味地黄丸主要治疗慢性病小儿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行迟、语迟、发迟、齿迟。六味地黄丸是现代补阴药的代表方剂,被制成各种剂型,如蜜丸、胶囊、颗粒剂等。
第七问:知柏地黄丸与桂附地黄丸的异同《医宗金鉴》根据本方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地黄丸,治两尺脉弱、相火不足、虚羸少气,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者是也”。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治两尺脉旺、阴虚火动、午热骨蒸,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者是也”。故于肾药中加桂附壮阳胜阴,使阳无所畏、而自归原矣,加知柏补阴秘阳,使阳有所贮、而自归藏矣。世人但知以桂附引火归原,不知以知柏平阴秘阳,举世皆蒙其误也。
第八问:南五味子与北五味子之异李时珍曰:“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
北五味子:粒大,质重,表面红色或紫红色,褶皱状,显油性,果肉柔软,有光泽,白霜多,种皮硬而脆较易破碎。
南五味子:粒小,干瘪肉薄,表面棕色或暗棕色,皱缩,无油性,干燥后如花椒粒,白霜少,且果皮常紧贴于种子上。而用药时,北产者为佳。北五味子个大,酸性强,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中用五味子平喘,天王补心丹和柏子养心丸中则用五味子安神。
第九问:南柴胡与北柴胡之性状鉴别南柴胡和北柴胡虽同属伞形科柴胡属,但其性状完全不同。
南柴胡:别名软柴胡、红柴胡、竹叶柴胡。表面红棕色,根较细,上下粗细一致,质稍软,易折断,折断面淡黄色,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近皮部散在红色油室。
北柴胡:别名硬柴胡。表面黑褐色,上粗下细,呈扫帚状,呈长圆锥形,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片状纤维性,折断面黄白色。
本文摘自中华中医药杂志年1月第32卷第1期中医集结号特约编辑梵稀整理,转载请注明由中医集结号分享(zhongyijjh)。
秋燥当养肺气,最实用的养肺方法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话的大意是说,秋天是自然界进入容受平定的季节,秋高气爽,天地清肃......不让情志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宁,这就是顺应天人合一的秋季养生之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因此秋季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秋燥当养肺气,秋季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要以养阴为主。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秋季,经络运行到手太阴肺经,是进行呼吸系统保健的最佳时机,所以传统养生提倡秋季宜养肺。
一、呬字功,补肺气肺脏主一身之气,呼吸通过鼻腔,而周身皮肤的毛窍也完成一部分呼吸功能。古人讲,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外邪侵袭,来自皮表、口腔、鼻孔;内有脏腑气机变化、情志波动的影响。内外所致,出现郁热,“火性炎上”,向上也会影响肺脏的机能。以至于肺家劳热,出现气壅咳嗽,皮肤瘙痒,四肢劳烦,鼻塞,胸背疼痛等等。
古人六气治肺法有“呬”字诀,呬音xià,入声字。
发音:呬字从俗读四;正音为戏,五音配商,读如夏,声短气长。
口型:开口张腭,舌尖轻抵下腭。
动作:呼气念呬字,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对喉,然后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张翼。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臂自然下落垂于体侧,重复六次,调息。
最好在清晨时,念30遍。若双手自觉酸痛,以十遍为度,稍事休息,再重复。
用呬字吐纳,可以在秋季,顺势增强肺脏清肃、清除废浊之物;“金气清肃”,也能使郁热下降化散,保持肺部通畅清洁。
二、理肺宣肺,艾灸身柱、肺俞、风门1身柱穴身柱穴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作用,能通治小儿科的多种疾病,在《养生一言》一书中,就有“小儿每日灸身柱,可保无病”之说。
小儿灸身柱的方法:一般用小艾条悬灸(燃端距皮肤3厘米上下)8-10分钟,每周灸1-2次,可连灸数月。由于小儿皮肤娇嫩,对艾灸的温热度比较敏感,加上婴幼儿好动,不易配合,故在施灸过程中要格外小心,施灸者要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穴位两旁的皮肤上,以感知艾灸热力的强弱,防止烫伤幼儿皮肤。
身柱穴除了运用灸法之外,还可以施行拔火罐法,拔罐时应选择口径稍小一点的罐具,拔后置于穴上不动,停留数分钟左右,叫做“坐罐”;若先在罐口涂上少许润滑油(如凡士林或食用油),罐具吸附于穴位上之后,手握罐底,水平向上下左右移动火罐,叫做“走罐”。走罐可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发红为止。
由于小儿皮肉娇嫩,为防火罐温度过高烫伤皮肤,拔罐时火力不宜太强,以免火罐吸拔过紧,取罐时用手指轻轻按压罐口皮肤,动作要轻,切忌硬拔。
2肺俞、风门穴,祛散风寒肺俞穴为足太阳经背部的腧穴,俞同输,因其内应肺脏,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为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腧穴,故名肺俞。
肺俞穴是主治肺脏疾患的重要腧穴,《针灸甲乙经》说:“肺气热,呼吸不得卧,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肺俞主之”,《针灸资生经》云:肺俞治疗“喘与哮”。
身柱穴旁开1.5寸就是肺腧穴,是直接调治多种肺脏病症的腧穴,如伤风感冒、咳嗽、哮喘等。另外,道医认为肺气通于鼻,肺与皮毛相合,所以,肺俞还可以防治各种鼻病(如鼻塞、流涕、鼻炎、鼻窦炎、鼻出血)以及皮肤病等。
近人指出,艾灸该穴主治肺脏病变,对改善肺脏功能,消除肺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理证候,具有一定功效,故有解表宣肺、肃降肺气的作用。
艾灸可以调理咳嗽、哮喘、咳血、肺痨及过敏性鼻炎等症。
这个季节常灸肺俞穴、风门等穴可以补肺卫之气,祛散风寒外邪,达到防治外感疾病的目的。
风门乃风邪出入之门户,位于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常灸风门具有祛散风寒外邪的作用,可预防感冒等外感疾病的发生。
三、润肺火、补肺气,常用药膳粥1百合杏仁赤豆粥在清肺火方面,可以食用百合杏仁赤豆粥。
百合10克,杏仁6克,赤小豆60克,白糖少许,先将赤小豆洗净,加水适量,与粳米一起,先以大火煮沸,然后在半熟的粳米锅内加入百合、杏仁、白糖,以文火同煮至热即成。适用于肺阴虚,虚火旺盛,口干、口苦者。
2枇杷梨皮川贝饮枇杷梨皮川贝饮可以润肺止咳,具体做法是枇杷叶15克,鲜梨皮15克,川贝10克,以水煎煮取汁去渣代茶饮。适用于肺热、口干咳嗽者。
3黄芪山药粥黄芪山药粥可以补肺气。黄芪30克,山药30克,粳米50克,先用水煮黄芪取汁去渣,再用汁煮山药、粳米做粥,晨起空腹食用。适用于肺气虚、容易感冒者。
此外,应避免贪凉。
古代医书提到:“形寒饮冷则伤肺”。这是说如果没有适当保暖、避风寒,或者经常吃喝冰冷食物饮料,容易损伤肺部机能而出现疾病。
四、调和情志远离悲秋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
宋代养生家陈直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可见,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正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
所以,中老年人要结伴去野外山乡,登高远眺,饱览大自然的风景。
五、宣肺益肺,多笑、勤沐浴笑能宣肺:笑是一种健身运动,它能使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胸肌伸展,还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气压的升降,清除疲劳,驱除抑郁,解除胸闷,恢复体力,使肺气下降,与肾气相通,增加食欲。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沐浴益肺:金秋季节勤沐浴有利于血液循环,使肺与皮毛气血相通,一般秋季洗澡的水
青稞居然这么危险,红肉和内脏跟着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