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石学堂冬季咳嗽怎么办五种食物来分

道教呼吸吐纳功法

道教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着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盖道教炼气,遵循“道法自然”,行之得法,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诚乃延年益寿之宝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对于调息修炼的适宜时辰,唐人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调气法》中说:“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得调;日中后夜半前,气死不得调。”这是说调息要选在夜半后到日中前的这一气生阶段,而不能选在日中后到夜半前这一气死阶段。

至于调息的具体方法,孙思邈则推荐一种仰卧姿势:“铺厚软,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拇指节,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寸,数数叩齿,饮玉浆,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准前法。闭口,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兼以手下筹(指用手指计数),能至千则去仙不远矣。若天阴雾恶风猛寒,勿取气也,但闭之。”(《千金要方·调气法》)

这种调息之法,还可结合吐穴之法,祛除脏器疾患。方法是:“若患气冷痛,气即呼出;若热病,气即吐出;若肺病,即嘘出;若肝病,即呵出;若脾病,即唏出;若肾病,即呬出。”次数是:“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同上)呼吸随意念,吐“吹、呼、嘘、呵、唏、呬”六字,但不要吐出声音。

一、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元气,达到养生长寿之目的。

道教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葛洪《抱朴子》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吐纳术就是一种行气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则可终生受益。

道教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气,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生母之气通太空之气,太空之气通太和之气。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间,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甚至呼长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气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气,谓之先天元气,“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随着年龄增长,呼吸长短亦发生变化:初生婴儿,则吸长呼短;渐至青年,而呼吸平均;中老年人,则呼长吸短;及至临终,只呼不出,而生命亡矣。

盖人身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气即保生也。故不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道教修炼就是要返本还原,回到婴儿先天状态。吐纳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气,气足则百病可治,固住性命之本,始可言其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二、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选择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工作一般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1身法。

练功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式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可缓步徐行,神态自若,安然行气;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曲,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于脐下,或掐诀最好,亦可坐于凳上,手抚两膝;卧,可平躺,手心向上置干体侧,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下,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一手放于脐下。以上四种姿式,求其自然安适,以易入静。

练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气是也。所以微闭者,太睁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迷入睡,皆于养气不利。微闭时上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挠,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后人称为“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一养气。

练功时要求舌抵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上抵。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气。故练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2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欲念不除,则无法炼气。

《太上老君清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气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心法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可以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气,用意咽入下丹田(约脐下二指许),以补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微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脏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练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口诀,叫做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气,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气不得外流,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气,心性渐渐伏下,与肾气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练气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人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津可化气,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气”,肺主气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补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白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气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寐,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气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人气中,气包心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气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谓之胎息。《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赋性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三、吐纳须知1

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气,则无饥渴之感,所谓“气满不思食”。种种功效,日久自知,不必详述。

2

练吐纳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道经曰:“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练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辅助,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气,以气领形,终究落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3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欲行真道,须如上士勤而行之。此法贵在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时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养生功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憋端。

4

平日注意保养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气,《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内含养生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气顺,试看哪位气功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5

荤胆香辣之物不利养气,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腥荤属沉浊之气,食之必使先天之气粗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气散而不聚。故均宜避之。饮食宜清淡,以养真气,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气,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练气者不可不知。

6

不可当风吐纳,练到好处,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

7

练气当禁烟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气。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人于肺经大声叫喊,入于肾经则情欲不节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气耗,故宜戒之。

道教修炼者认为,气有与天气自然相通的呼吸之气,有与生俱来的先天之气及水谷滋生的后天之气等等。调息(一呼一吸称为一息),就是调整呼吸,即把自然的呼吸逐渐调整成深、慢、细、匀的自然的腹式呼吸。人的呼吸表现为两种,一种是脏腑的一舒一缩,气体的一出一入,这是十分明显的,人人都能感觉到,是人体最大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另一种呼吸则是幽微的内呼吸,是由血球、血液、神经、体液和全身细胞来完成的,其每每被人们所忽略。这种先天就具有的内呼吸是人在母腹中就存在的。调息修炼的目的,就是要使先天祖气与后天胸中之大气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先后天一元化的整体,使在人体的所有经脉运行的气血能四通八达,畅所无阻,充满活力。

流传年的养生秘诀:三招即可益寿延年

一、首先注重开胃

有很多疾病先从脾胃调理。开胃跟养胃有所区别,开胃是让胃口先开,增加吸收。

脾胃乃后天之本,如果脾胃不好的话,百病丛生。注重开胃,认为“胃气为本”。

健脾开胃散:焦山楂肉、谷芽、麦芽、神曲,等量研粉,每次冲服3克,帮助消化,专开胃口。

1什么人适合开胃呢?

只要是吃完不消化、胃口不好的,脾胃虚寒的,都适合开胃,开胃不仅是增加吸收,使脾胃吸收能力强,而且还可以促进消化功能。

胃口的重要不言而喻,再轻的病没了胃口就会加重,再重的病有了胃口必能起生。因此,开胃口、护胃气,成了女科的第一绝招。

2开胃口的食疗粥

桂心红枣粥:肉桂3克,红枣30克,桂圆10克,山药15克,薏米30克,芡实30克,莲子肉10克,百合10克。洗净熬粥,一天食用。可补气强身,尤其适用于冠心病气虚乏力患者。

延年益寿羹:枸杞子10克,核桃仁克,莲子肉20克,芝麻10克,山药50克,银耳15克。洗净熬粥,一天食用。此粥可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

二、养肝法

中医所谓的肝与西医解剖学所指的肝不尽相同。

《黄帝内经》对肝的描述有二个方面:

一是肝主谋虑。人体的精神活动跟肝密切相关,精神因素是许多妇女病的主要病因。

二是肝藏血,血不养肝是许多妇女病的病根。基于这两个方面,所以认为“女子以肝为本”。

中医所说肝的病证比较复杂,常见的有3种类型:

一是肝气郁结,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闷伤感,胸胁不舒。

二是肝火上炎,表现为头晕烦躁,失眠多梦,口苦尿黄。

三是血不养肝,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精神疲乏。

当然中医治肝办法也比较多,把中医治肝的方法高度总结,得出养肝三法宝。

1养肝法

一、滋补肾水,平降肝火。

二、疏肝理气,解除肝郁。

三、健脾柔肝,补充肝血。

养肝重在养神,当然还应合理饮食,不能过饱,少吃多餐,控制肥甘,尤其是甜食。更年期有些患者嗜甜,这非但会致肥胖而且可增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发生。

应当多吃高蛋白的食物,比如豆制品、花生,也要多吃纤维素高的食物,比如芹菜、白菜、韭菜、香蕉、梨。

2养肝药膳——菊芹粥

白菊花15克、连根芹菜30克煎水两汁,用此水煮粥(绿豆30克、薏米克、荸荠20克去皮),分2次食用。可降压清暑、利湿宁神。

三、调肾法

中医认为肾有双重性,既是阳又属阴,既含火又有水,是人体唯一的双相双能器官。

大家都知道中医辨证肾部疾病,分肾阴虚和肾阳虚。肾阴虚舌红、手足心发热出汗、腰酸口干、心烦失眠、头晕眼干;肾阳虚舌淡、怕冷疲乏、腰酸腿软、尿少浮肿。

一般北方地区肾阳虚多见,南方地区肾阴虚多见。中医治肾叫补肾,肾阴虚补水,肾阳虚补火。

明代有位中医大家名叫张景岳,他治病很有特色,认为单纯补肾疗效不好,应当根据肾的双重性,采取调整的办法,会明显提高疗效。

他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就是说补肾水的同时如果配伍几味补肾阳的药,就能更加有效了。反过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就是说补肾火的同时如果配伍几味补肾阴的药也就会更加有效了。

非常推崇张景岳的主张,因此第三个养生方法叫“调肾”,调肾比单纯补肾更加有效。凡是各类免疫功能下降、不孕不育、生殖、泌尿、骨骼的病证,采用调肾法常常有效。

尤其人过中年,肾亏是普遍的表现,所以调肾法在中老年人群中,无论养生保健还是治病康复,成了必不可缺的治法。沈老教大家一个辨别肾亏的办法,就是看舌头上有没有齿痕。齿痕像女孩子穿的裙子一样,因此也叫裙边舌。

中医讲“肾主骨”,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是缺钙,缺钙会使骨头发脆,所以中老年朋友切勿跌倒,否则容易骨折。缺钙应当补钙,现在许多补钙制剂,有的人却很难吸收。调肾法用中药和食疗方法可以有效补钙。

调肾还有很多方法,还可以泡药浴。药浴的方子:蛇床子、菟丝子、黄精、白菊花、川断、补骨脂等量,要根据水量的大小,每味药大约30克左右,煮两次水,然后把水倒进木桶里,此方男女都适用。

如果妇女有子宫肌瘤、囊肿、乳腺增生,可以加上山慈菇白花蛇舌草、夏枯草三味药。

道家养生,补身养生药茶大全,赶紧收藏!

茶文化作为我国独特的本土文化,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如今饮茶已不仅限于中国,茶叶与咖啡、可可并列成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相传茶的发现与使用源于神农氏,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

药茶是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历史非常悠久,历代医书中昀有记载,最早记载药茶方剂的是三国时期的张揖所著的《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成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其饮醒酒。”此方具有配伍、服法与功效,当属于药茶方剂无疑。 梁代陶弘景认为“苦茶能轻身换骨”,并提出以天冬等药物也可代茶饮用。唐代的陆羽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被后人尊为“茶圣“。他在这部书中系统论述了茶的起源、种类、采制技术及烹饮方法等,推动了饮茶知识的传播。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载有“竹茹芦根茶“等10首药茶方。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载有“代茶新饮方”,详细论述了药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给予茶叶很高的评价,认为茶叶“上通天境,下资人伦,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药茶的食疗作用早在我们的古人就有认识。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就叙述了茶的药性和作用:“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唐代的《本草拾遗》也记载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现今,饮茶的减肥、健美、美容作用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1枸杞茶

原料:枸杞10g、花茶3g、冰糖10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滋肾润肺,补肝明目。

用途:肝肾阳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

来源:传统药茶方。

2枸杞生地茶

原料:枸杞5g、生地3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滋肝补肾,养阴清热。

用途:肝肾阴不足所致腰酸痛、口渴烦热、盗汗、潮热。

来源:传统药茶方。

3枸杞龙眼茶

原料:枸杞5g、龙眼肉3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糖饮用。

功能:滋肾补心,安神。

用途:阴血不足心悸、失眠、多梦。

来源:《摄生秘剖》。

4枸杞芍茶

原料:枸杞5g、白芍3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血柔肝。

用途:肝肾精血不足之慢性肝炎、肝硬化衄血;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心悸、不寐;更年期综合症。

来源:传统药茶方。

5枸杞龙茶

原料:枸杞5g、龙胆草2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补肝养血,清热除湿。

用途:急性传染性肝炎;转氨酶高。

来源:传统药茶方。

6枸杞五味茶

原料:枸杞5g、五味子3g、龙胆草3g、虎杖3g、绿茶5g、冰糖10g。

用法:用前几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滋阴养肝,解毒除湿;降转氨酶。

用途:急性传染性肝炎;肝功失常转氨酶偏高。

来源:传统药茶方。

7生地茶

原料:生地10g、绿茶3g。

用法:用生地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滋阴养血,降血糖,升血压,利尿,抗菌,保肝。

用途:阴虚发热、盗汗、口烦渴;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枯便秘;风湿性关节炎;传染性肝炎;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

来源:传统药茶方。

8地麦茶

原料:生地5g、麦冬3g、天冬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生津。

用途:热病后伤津,口烦渴、汗出;消渴。

来源:传统药茶方。

9地苍茶

原料:生地5g、苍术3g、绿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燥湿养阴,敛脾精。

用途:慢性肾炎肾病已久,肾阴虚而湿邪阻滞不化,出现阴虚挟湿的症状,腰膝酸软、口渴咽干、盗汗、潮热、苔黄厚腻、水肿、蛋白尿;慢性湿疹。

10生地英茶

原料:生地5g、蒲公英3g、绿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凉血解毒,散结除痹。

用途: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痈疮肿毒。

来源:传统药茶方。

11生地豆卷茶

原料:生地5g、豆卷3g、绿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通达宣利,养阴解表。

用途:湿热入营血而致身热、发红疹、烦燥不安;乳痈初起;胃热烦渴。

来源:传统药茶方。

12当归茶

原料:当归10g、红茶3g。

用法:用当归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可加糖。

功能: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用途: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血虚头晕目眩、心悸、疲倦;冠心病心

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虚便秘;跌打损伤;高血压病;慢性盆腔炎。

来源:传统药茶方。

13归芪枣茶

原料:当归5g、黄芪5g、大枣3枚、花茶3g。

用法:用前几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血补气。

用途:气血虚弱,神倦、疲乏、咽干;月经不调、经量少;产后气血亏损;病久不愈气血枯竭;免疫功能低下;再障贫血;气虚低热。

来源:传统药茶方。

14当归芍茶

原料:当归5g、白芍3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血平肝。

用途:肝硬化血虚有瘀者;痛经;湿热瘀阻之痢疾。

来源:传统药茶方。

15归苏茶

原料:当归5g、苏子3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和血,降气,消痰。

用途:老年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来源:传统药茶方。

16当归羌茶

原料:当归5g、羌活3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通血脉,散寒滞。

用途:冠心病因风寒诱发而加剧心胸闷痛、上肢酸痛。

来源:传统药茶方。

17当归川楝茶

原料:当归5g、川楝子2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疏肝活血,调气止痛。

用途:气滞血瘀少腹痛、筋脉拘挛;慢性肠炎。

来源:传统药茶方。

18当归柏仁茶

原料:当归5g、柏子仁3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血润燥。

用途:老年便秘;血虚之闭经。

来源:传统药茶方。

19当归芷茶

原料:当归5g、白芷3g、绿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活血养血,化湿解毒。

用途:气血虚寒之溃疡病、疮疡肿毒、癌肿。

来源:传统药茶方。

20首乌茶

原料:何首乌5g、红茶3g。

用法:用ml水煎煮何首乌至水沸后5~10分钟,冲泡红茶饮用。冲饮至味淡。也可直接冲饮。

功能:补肝益肾,养血祛风;降血脂,抗菌。

用途:肝肾阴亏,发须早白、头晕、遗精、腰膝酸软;慢性肝炎;痈肿;瘰疬;痔疮。

来源:传统药茶方。

21何风茶

原料:何首乌5g、防风3g、薄荷3g、绿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薄荷、绿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补血,祛风,除湿,解毒。

用途:遍身疮肿痒痛。

来源:《外科精要》。

22首乌芍茶

原料:何首乌5g、白芍3g、绿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可不用茶。

功能:益肝肾,养心血。

用途:肝肾不足,心血亏损,虚烦不眠、心悸不宁、头晕耳鸣;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属肝肾阴虚者。

来源:传统药茶方。

23白芍茶

原料:白芍10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抗菌。

用途:胸胁疼痛;阴虚发热;月经不调;泻痢腹痛;崩漏。

来源:传统药茶方。

24芍姜茶

原料:白芍5g、干姜3g、红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温经止痛。

用途:痛经;寒性胃腹疼痛。

来源:传统药茶方。

25麦冬地骨茶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肺阴,清虚热。

用途:骨蒸肺痿,四肢烦热、不能食、口干渴。

来源:《圣济总录》。

26麦冬夏茶

原料:麦门冬5g、半夏3g、人参3g、粳米3g、甘草3g、绿茶5g。

用法:用前五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阴益气,利咽喉。

用途: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干咳咯痰。

来源:《金匮要略》。

27沙参茶

原料:沙参10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清肺,祛痰止咳;强心,抗真菌,降血压。

用途:肺热燥咳;虚劳久咳;阴伤咽干喉痛。

来源:传统药茶方。

28沙麦茶

原料:沙参5g、麦冬3g、玉竹3g、冬桑叶2g、甘草3g、绿茶3g。

用法:用前四味药的煎煮液ml,泡甘草、绿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肺润燥。

用途:燥伤肺卫阴亏,发热咳嗽、口干渴。

来源:传统药茶方。

29玉竹茶

原料:玉竹10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润燥,除烦止渴。

用途:热病伤阴,咳嗽烦渴、虚劳发热、消谷易机、小便频数,咽喉不利。

来源:传统药茶方。

30益胃茶

原料:玉竹5g、沙参3g、麦冬3g、生地3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益胃生津。

用途:热病发汗后,当复其阴,以滋养耗伤之胃津;咽喉不利。

来源:《温病条辨》。

31玉竹薄茶

原料:玉竹5g、薄荷3g、菊花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疏表,明目。

用途:外感热病后目赤痛、视物昏花。

来源:《圣济总录》。

32石斛茶

原料:石斛5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益胃生津,清热养阴。

用途: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

来源:传统药茶方。

33石斛瓜蒌茶

原料:石斛5g、瓜蒌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生津润肺,宣肺止咳。

用途:肺燥咳嗽咯干痰;慢支炎。

来源:传统药茶方。

34天花粉茶

原料:天花粉10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

用途:热病口渴;消渴;肺燥咳血;黄疸;痈疽肿毒。

来源:传统药茶方。

35玄参茶

原料:玄参10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滋阴降火,除烦,解毒。

用途:热病烦渴、便秘;自汗盗汗;咽喉肿痛;痈肿;皮肤炎症。

来源:传统药茶方。

36玄青茶

原料:玄参5g、大青叶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清热凉血,养阴解毒。

用途:乳蛾肿痛;感冒发热;腮腺炎。

来源:传统药茶方。

37芦根茶

原料:芦根10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用途:热病烦渴;胃热呕吐泛酸;肺痈。

来源:传统药茶方。

38芦麦茶

原料:芦根5g、麦门冬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清热。

用途:霍乱吐泻、口烦渴、小便黄;膀胱癌;咽喉不利。

39白芍梅茶

原料:白芍5g、乌梅2枚、木瓜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敛肝养胃。

用途:胃阴不足,纳差、无食欲、口渴、舌红少苔;萎缩性胃炎;慢性泻痢;妊娠呕吐日久伤津;甲亢。

来源:传统药茶方。

40白芍薇茶

原料:白芍5g、白薇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阴血,清肝热。

用途:高血压;阴虚血热之血尿、崩漏、经期发热、蛋白尿。

来源:传统药茶方。

41白芍钩藤茶

原料:白芍5g、钩藤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柔肝清热,平肝熄风。

用途:肝阳偏亢之眩晕、高血压、目赤。

来源:传统药茶方。

42五味子茶

原料:五味子5g、绿茶3g。

用法:用五味子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

用途:肺虚喘咳、口干、自汗盗汗;梦遗滑精;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肠道感染;神经衰弱。

来源:传统药茶方。

43生脉茶

原料:五味子5g、人参3g、麦冬3g、花茶3g、冰糖10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用途: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

来源:《千金方》。

44味沙斛茶

原料:五味子5g、沙参3g、石斛3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胃益津。

用途:久痢伤津或热病后伤津。

来源:传统药茶方。

45山茱萸茶

原料:山茱萸5g、花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抗菌。

用途: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遗尿。

来源:传统药茶方。

46天门冬茶

原料:天门冬10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滋阴润燥,清肺降火;抗菌,抗肿瘤。

用途: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乳房肿瘤。

来源:传统药茶方。

47三才茶

原料:天门冬5g、人参3g、生地3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益气,润肺止咳。

用途:肺气虚阴咳嗽。

来源:《儒门事亲》。

48天贝茶

原料:天门冬5g、川贝母3g、茯苓3g、阿胶3g、杏仁3g、绿茶3g。

用法:用前五味药的煎煮液泡绿茶饮用。

功能:清肺祛痰。

用途:肺热咳嗽咳血;吐血;肺癌;乳腺癌。

来源:《本事方》。

49天冬板蓝茶

原料:天门冬5g、板蓝根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清热养阴,解毒。

用途:热病发热、口烦渴;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口舌生疮。

来源:传统药茶方。

50麦门冬茶

原料:麦门冬5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抗菌,降血糖。

用途:肺燥干咳、咯血;肺痿;肺痈;消渴;虚劳烦热;热病伤津,咽干口燥、便秘。

来源:传统药茶方。

51麦地茶

原料:麦门冬5g、生地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或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清热。

用途:热病烦渴、鼻出血;咽喉不利。

来源:《济生方》。

药茶是中医治疗疾病的药剂的一种,但是药茶的冲泡是有讲究的,那么怎么冲泡药茶比较好呢?饮用药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呢?

一、冲泡

冲服是将茶叶或配好的药茶放置在容器中,含有茶叶的药茶适宜用陶器或瓷器,既能保持药茶原有的色香味,又不烫手;如不含有茶叶则可选用保温杯,能保持水温,有利于药物的有效成分浸泡出来。用沸水冲泡后可加盖焖上一段时间,一般可冲泡2-3次,单方或只有2-3味者,用于发汗、解表散寒、止痛、止痢、明目等目的的药茶常用冲服法,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茶也可考虑采用冲服。

二、调服

调服的方法有二种,一是将茶叶或药茶中的诸味药物研末,再用其他药物煎汤调服;二是将不含茶的药物研末,再用茶汁调服。

三、煎汁

将药茶中的诸味药物加水煎,取汤汁饮服。当药茶中含有较多药物,或者药叶中含有的药物需要煎煮一定时间后才能浸出有效成分时应当考虑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治疗慢性病的药茶多于煎汁后服用。

四、和服

和服是在已经冲泡好或煎好的药茶汁中和入米醋或酒饮用,这种服用方法多用于祛寒、止痛,如治痢疾和心痛等。

五、含服

含服是将药茶汁先含在口腔内,然后慢慢咽下。这种服用方法适用于口腔疾病如急慢性咽喉炎、口腔溃疡、牙周炎等。

六、分服

将药茶汁分次饮服,例如分成上、下午2次服用。这种服用方法多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

七、顿服

将药茶汁一次饮完。

八、外敷

外敷包括擦、搽、贴、涂等方法,使用时先将茶叶或药茶方中诸味药物研末,用浓茶汁或甘草汤调和,外敷患处。这种使用药茶的方法多用于外科、皮肤科疾病,如湿疹、疮毒、溃疡等。

饮用药茶的注意事项

1选用适宜的水

为了发挥药茶的功效,必须注意选用适宜的水。就一般而言,泡茶宜用软水、淡水。

2选用恰当的药茶

药茶是一种传统的疗法,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选用恰当的配方。

3选择恰当的药茶饮用时间

饮用药茶时间的选择,应根据药茶性质和疾病状况而定。

4用药茶须忌口

临床饮用药茶,为了确保安全有效,除了注意中药的“十九畏”、“十八反”和妊娠禁忌外,还应注意服药的“忌口”。

一入冬天,天气寒冷干燥。一不留神,就咳嗽不止,那么如何有效治疗咳嗽呢?五种食物为您分忧。一.梨“清热生津,润燥化痰”梨,具有治疗咳嗽的疗效。梨本身,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葡萄糖、果糖、苹果酸、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此外,梨皮和梨花、叶、根也都可以入药,具有很好的清热、消痰、润肺、解毒等功效。对于燥热咳嗽、感冒咳嗽、麻疹咳嗽、气管炎咳嗽都有不错的效果。生梨,寒性大。脾胃虚寒者不宜贪吃。不如将白糖、生梨慢火炖制一碗冰糖雪梨,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二.枇杷“止渴下气,利肺气”枇杷,柔软多汁,风味甘甜,肉质细腻。其中含有苦杏仁甙,能够润肺止咳、祛痰,治疗缓解咳嗽症状。本草纲目,云“枇杷,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并渴痰。”可见枇杷对于咳嗽,有非常好的缓解治疗效果。当然,枇杷最常见的吃法,就是去掉外面的皮,直接吃。但一定要把皮处理干净。三.白萝卜“性甘平辛,归肺脾经”白萝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生食熟食均可,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利小便,解毒等作用。民间有“冬吃萝卜”的说法。冬季人们习惯进补,相对活动较少,因而体内易生痰热。此时进食萝卜,具有清热化痰,消积除胀的作用。止咳最简单的办法,煮一碗萝卜水,对于咳嗽有不错的效果。当然,也可以通过制作萝卜汁、萝卜菜汤、糖渍萝卜等,来作为药膳,更好地治疗咳嗽。四.柑橘“泄热涤痰,宽胸开结”柑橘味甘酸,性凉,具有很好的开胃理气、止渴润肺的功效。柑橘浑身是宝,橘皮是一味理气、除燥、利湿、化痰、止咳、健脾和胃的要药;刮去白色内层的橘皮表皮称为橘红,具有理肺气、祛痰、止咳的作用;橘肉具有开胃理气、止咳润肺的作用,对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老年咳嗽气喘、津液不足、消化不良、等有一定的效果。五.番茄“清热止渴,凉血平肝”番茄又名西红柿,性凉,微寒,味甘酸。能清热止渴,养阴,凉血。归肝、胃、肺经。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热解毒,凉血平肝,补血养血和增进食欲的功效。其中含有的番茄素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因此咳嗽病人吃了还具有消炎的作用。编辑

毛毛责编

悟石

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给更多朋友,传递咱的中国立场。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悟石书院,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中科国腾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中科国腾长按识别







































北京白癜风研究所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e7en-design.net/benzss/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