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常见肿瘤知识问答甲状腺癌口腔癌

甲状腺癌

甲状腺分左、有两叶,位于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中间以峡部相连,峡部有时向上伸出一个锥状叶,可与舌骨相连。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是全球发病率增速最快的癌症,女性高发,据卫生部统计,目前已上升至女性癌症的第三位。除髓样癌外,绝大部分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

Q

01

甲状腺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甲状腺癌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碘与甲状腺癌: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应科学摄人,过量摄入可能导致甲状腺乳头癌的发生,缺碘则会导致滤泡状癌的发生。

②放射线与甲状腺癌:射线辐射是甲状腺癌的明确致病因素,X线能使甲状腺细胞代谢发生变化,细胞核变形,甲状腺素的合成大为减少,导致癌变;另一方面使甲状腺破坏而不能产生内分泌激素,由此1起的促甲状腺素大量分泌也能促发甲状腺细胞癌变。

③促甲状腺素慢性刺激与甲状腺癌:甲状腺滤泡高度分化,有聚碘和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功能,促甲状腺素调节甲状腺滤泡细胞的生长,可能发生甲状腺癌,血清促甲状腺素水平增高,诱导出结节性甲状脲肿,给于诱变剂和促甲状腺素刺激后可诱导出甲状腺滤泡状癌。

④肥胖是甲状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⑤少数甲状腺癌有明显的家族史,可能与染色体遗传因素相关。

Q

02

甲状腺癌会疼痛吗?

99%的甲状腺癌不会产生疼痛,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初期多无明显症状,有时可因颈部淋巴结肿大而就医。随着病程进展,肿块逐渐增大,质硬,春咽时肿块移动度减低。未分化癌上述症状发展迅速,并侵犯周围组织。

甲状腺癌晚期可产生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颈交感神经节受压,可产生一系列综合征。可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和远处转移性肿块。也有病人出现腹泻、心悸、颜面潮红和血钙降低等症状。

Q

03

需要与甲状腺癌鉴别的常见颈部疾病有哪些?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若甲状腺肿块质硬、固定,颈淋巴结肿大,或有压迫症状者,或存在多年的甲状腺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者,均应怀疑为甲状腺癌。但也要考虑下列疾病。

1.肿瘤

①原发性肿瘤:良性肿瘤有甲状腺肿瘤、舌下囊肿、血管瘤等;恶性肿瘤有淋巴瘤(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涏腺癌等

②转移性肿瘤:原发病灶多在口腔、鼻咽部、甲状腺、肺、纵隔、乳房、胃肠道、胰腺等处。

2.炎症急性淋巴结炎、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涎腺炎、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等。

3.先天性畸形甲状腺舌管囊肿或瘘、胸腔咽管囊肿或瘘、囊状淋巴管瘤(囊状水瘤)、颏下皮样囊肿等。

Q

04

甲状腺癌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甲状腺癌的治疗措施有以下几种。

①手术治疗:甲状腺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手术治疗包括甲状腺本身的手术,以及颈淋巴结清扫。甲状腺的切除范围目前仍有分歧,范围最小的为腺叶加峡部切除,最大至甲状腺全切除。

②内分泌治疗:甲状腺癌做次全切除或全切除者应终身服用甲状腺素片,以预防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乳头状腺癌和滤泡状腺癌均有促甲状腺激素受体,促甲状腺激素通过其受体抑制甲状腺癌的生长。

③放射性核素治疗:对乳头状腺癌、滤泡状服癌,术后应碘放

疗,适合于45岁以上病人、多发性癌灶、局部侵袭性肿瘤及存在远处转移者。碘治疗前,应行甲状腺全切除或次全切除,以最大可能保证放射疗效。

④放疗:主要用于未分化型甲状腺癌。

Q

05

甲状腺癌的预后如何?

其实癌症并没有人们想象当中的那么可怕,肿瘤的发病通常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生长,及早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恢复健康。

绝大多数甲状腺癌病程长,发展慢,恶性程度相对低,被医生喻为“幸福的癌症”,治愈率较高。

引起甲状腺癌的原因方方面面,我们要做好哪些方面的预防准备呢?专家认为,预防甲状腺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尽量避免儿童期头颈部X线照射。

②针对水土因素,注意饮食调摄,科学地摄入碘。但过多地摄入碘也是有害的,实际上它也可能是某些类型甲状腺癌的另一种诱发因素。

③甲状腺癌病人应吃富于营养的食物及新鲜蔬菜,避免肥腻、香燥、辛辣食品。

④避免应用雌激素,因它对甲状腺癌的发生起着促进作用。

⑤注意作息的时间。最好养成早睡早起、午休的习惯,尽量避免熬夜,因为人体内的器官也需要休息,而且多在夜晚进行,熬夜会增添机体负担,阻碍人体休息。提高睡眠的有效时间。

除了上述方面以外,还应该多加强身体的运动锻炼,保持年轻的心态才好,最大限度地降低甲状腺癌的风险。同时,细心做好身体的各方面观察,高分辨率的彩超是诊断甲状腺结节经济、便捷、有效的手段,可以将其纳入常规体检项目、特别是女性人群。如有异常应及时就诊,查明病因,尽早接受治疗。

Q

06

甲状腺癌治疗后能否生育?

甲状腺癌是全国范围内发病率增速最快的癌症,特别是女性高发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由于甲状腺激素功能广泛,参与全身各种新陈代谢过程,甲状腺手术及碘治疗后需要长期甚至终身补充外源性甲状腺激素。许多年轻病人会有疑问:甲状腺癌治疗后能否正常生育?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调整好治疗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合理补充甲状腺素,目前尚无肯定证据表明甲状腺癌治疗后会影响怀孕或增加后代畸形等不良后果的风险。但是,对于行碘放疗的病人,需要在治疗结束后至少避孕1年,并在准备生育前做详细的生育前检查。

口腔癌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以口腔癌最为常见,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的恶性肿瘤之总称,大部分属于鳞状上皮细胞癌,即所谓的黏膜发生变异。

在临床实践中口腔癌包括牙龈癌、舌癌、软硬腭癌、颌骨癌、口底癌、口咽癌、涎腺癌、唇癌和上颌窦癌以及发生于颜面部皮肤黏膜的癌症等,其中舌癌和牙龈癌最常见。

Q:口腔癌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A:口腔癌的发病因素有:

①长期嗜好烟、酒,口腔癌病人大多有长期吸烟、饮酒和嚼食槟榔史,而不吸烟又不饮酒和不嚼食槟榔者口腔癌少见。

②口腔卫生差,为细菌或真菌在口腔内滋生、繁殖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亚硝胺及其前体的形成。加之口腔炎,一些细胞处于增生状态,对致癌物更敏感,如此种种原因可能促进口腔癌发生。

③异物长期刺激牙根或锐利的牙尖、不合适的假牙长期刺激口腔黏膜,产生慢性溃疡乃至癌变。

④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口腔黏膜上皮增厚、角化过度而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微量元素、总蛋白和动物蛋白摄入不足,可能与口腔癌有关。黏膜白斑、红斑及溃疡与口腔癌有关。

Q:口腔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

A:治疗方法分为手术切除、放疗、化疗、中医药治疗。早期的口腔癌如未见颈部淋巴结转移,则单独使用手术或放疗均有不错的成效。中晚期的口腔癌,一般推荐使用外科手术合并术后放疗、化疗。

Q: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口腔癌?

A:以下症状要警惕口腔癌:

①溃疡经久不愈,口腔溃疡的病程一般不超过2周,如果烧灼感、疼痛等症状超过2周仍不见好,需警惕腔癌的可能。因为口腔癌常表现为溃疡的形式,四周边缘隆起,中央凹凸不平。并有坏死组织覆盖,疼痛明显,也有一部分浸润型的舌表面看不出异常,只能摸到肿块,更应该警惕。

②疼痛明显,早期一般无痛或仅有局部异常摩擦感,溃破后疼痛明显,随着肿瘤进一步侵犯神经,可引发耳部和咽喉痛。

③淋巴结肿大,口腔癌多向附近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时原发病灶很小,甚至症状还不明显,但因颈部淋巴结却发现了转移的癌细胞。因此,颈部淋巴结如突然肿大,需检查口腔。

④功能障碍,肿瘤晚期可侵犯张闭口肌肉,导致开闭口运动受限。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症状虽是口腔癌常见症状,但并不完全以此判断是否患有癌症。

因为口腔其他疾病也会出现上述症状,医院及时就诊,早期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Q:常嚼槟榔会得口腔癌吗?

A:槟榔是棕榈科槟榔属的一个种,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种子卵形,花果期3~4月。

产于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亚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本是种重要的中药材,在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将果实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中国海南、台湾、湖南等地群众自古就有咀嚼槟榔的习惯,是主要的咀嚼食品。

医学界长期以来怀疑经常嚼食槟榔会造成口腔溃疡、牙龈退变、黏膜下纤维化,进而导致口腔癌变,例如有研究发现咀嚼槟榔令口腔癌的风险上升8.4~9.9倍,槟榔果中的槟榔素和槟榔碱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槟榔的花、藤都含有致癌物质,美国和日本曾用槟榔提取物进行实验,发现其会导致鼠类癌变。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收集了包括中国台湾、印度、巴基斯坦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篇槟榔研究报告,掌握了充分的流行病学证据后,于年8月7日发表结论认定咀嚼槟榔可致癌,并将其定为一级致癌物。在流行嚼槟榔的国家和地区中,口腔癌的发病率名列前茅。世界上槟榔消耗最大的国家是印度,该国的口腔癌发病率居世界第一位。居世界第二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该国接近60%的居民咀嚼槟榔。中国台湾地区也是咀嚼槟榔成风,每10万男性居民中就有27.4例口腔癌病人。

槟榔的危害:

①对牙齿本身不好,长期嚼槟榔,对牙齿磨耗严重。

②对牙周不好,槟榔汁跟石灰混在一起,容易形成牙结石,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影响牙周健康。槟榔纤维粗硬,还可能会刺伤牙龈或堵塞牙缝,造成牙龈的压迫而发炎。

③对口腔黏膜不好,轻则可能引起黏膜病变,重则演变为口腔癌。

④对颞下颌关节不好,长期咀嚼会加大颞下颌关节负重,引起关节弹响,疼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导致关节盘穿孔。

⑤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槟榔部分成分会损害味觉神经与唾液分泌,影响消化功能。

鼻咽癌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它高发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广东为鼻咽癌最高发的地区,故又称广东瘤。

鼻咽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鼻咽癌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遗传因素:许多鼻咽癌病人有家族患癌病史,鼻咽癌主要见于黄种人,少见于白种人;鼻咽癌主要发生于我国南方五省,即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和江西,居当地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首位。东南亚国家也是高发区。

②EB病毒和冠状病毒等病毒,也被认为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③环境因素: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其鼻咽癌死亡率随遗传代数逐渐下降。反之,生于东南亚的白种人,其患鼻咽癌的危险性却有所提高,提示环境因素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另外,咸鱼、鱼干、广东腊味也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关。这些食品在腌制过程中均有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酸盐,某些微量元素,如镍等在环境中含量超标,也有可能诱发鼻咽癌。

鼻咽癌有特异的表现吗

鼻部症状:

①涕血、鼻出血、鼻塞,用力向后吸鼻腔或鼻咽部分泌物时,可引起涕血(即后吸鼻时“痰”中带血),鼻咽肿块较大或表面溃烂可致鼻出血、鼻塞。肿瘤表面呈溃疡或菜花形者此症状常见。

②耳部症状:耳鸣、耳堵塞感、听力下降等。

③脑神经症状:鼻咽癌侵犯脑神经常引起以下症状和体征:视野缺损,复视,眼球突出及活动受限,神经麻痹性角膜炎面部麻木,呛咳,声嘶,伸舌偏。

④颈淋巴结转移、颈部肿大且淋巴结无痛、质硬,可为鼻咽癌的首发症状。早期可活动,晚期与皮肤或深层组织粘连而固定。

鼻咽癌的诊断措施有哪些

1.前鼻镜检查少数病例可发现新生物侵入后鼻孔,多呈肉芽组织状。

2.鼻咽镜检查对诊断极为重要。

3.病理学检查

①活检可采取经鼻腔径路或经口腔径路,活检如为阴性,对仍觉可疑者需反复行之,并密切随诊;

②颈淋巴结摘除活检或颈淋巴结细胞学穿刺涂片检查;

③鼻咽脱落细胞学检查取材恰当,即时固定,染色和检查,可补充活检之不足;

④细针抽吸细胞学活检对鼻咽癌的诊断是非常有价值的,用此方法可以对原发肿瘤进行评估,具有安全、简便、结果快

速、可靠等优点。

4.CT检查有较高的分辨率,不仅能显示鼻咽部表层结构的改变,还能显示鼻咽癌向周围结构及咽旁间隙浸润的情况,对颅底骨质及向颅内侵犯情况亦显示较清晰、准确

5.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CT高。它可以鉴别放疗后组织纤维化和复发的肿瘤。复发肿瘤呈不规则的块状,可同时伴有邻近骨或(和)软组织结构的侵犯以及淋巴结肿大。

6.EB病毒壳抗原-gA抗体检测鼻咽癌病人血清中以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VCA-lgA抗体)升高最为显著。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是免疫酶法。

鼻咽癌的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鼻咽癌大多对放疗敏感,放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手术切除和化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

①放疗,新的放疗技术“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可提高鼻咽癌区域控制率,并降低放疗并发症。

②化疗,鼻咽癌单纯化疗疗效不好,但同期联合放、化疗可以增强放疗敏感性。

③手术治疗,为非主要治疗方法,仅在少数情况下进行。其适应证如下:鼻咽部局限性病变经放疗后不消退或复发者。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放疗后不消退,呈孤立性包块。

④其他治疗,如免疫治疗、光动力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疗效不肯定,尚处于临床探索阶段。

鼻咽癌预后如何,如何重视它

鼻咽癌以放疗为主,残余病灶可手术切除。照射范围包括鼻咽、颅底、颈及眶部。因肿瘤易复发及早期转移,预后不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为重要。

能否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以下几点有密切的关系:

肿瘤的原发部位及肿瘤的生长方式(外生性或黏膜下向深层发展);如遇到原因不明的一侧进行性咽鼓管阻塞症状如耳鸣,耳堵塞感;涕中带血或后吸鼻后“痰”中带血;颈侧淋巴结肿大;原因不明的头痛;眼球外展神经受限等病人均应考虑到鼻咽癌的可能,进行详细检查;避免因对鼻咽癌知识缺乏,医院就诊而延误诊断。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e7en-design.net/benzxc/3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