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部畸胎瘤并腭裂患者1例

药膏能治好白颠疯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作者:姚涛,宋庆高,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李三华,遵义医学院

畸胎瘤是由胚层组织构成的发育异常的实质性肿瘤,活产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最常见于男性睾丸及女性卵巢,发生于鼻咽部者仅占所有畸胎瘤的2%,并腭裂者更为罕见。瘤体较大时分娩窒息死亡率高,相关治疗经验较少。本文报道遵医院成功诊治的鼻咽部畸胎瘤并腭裂患者1例,以期提高本类型疾病的诊治水平。

1.临床资料

女性患儿,2岁4个月,因出生即被发现腭部裂开及裂隙包块入院;患儿出生即被发现腭部裂开伴裂隙间一蚕豆大小包块,随年龄增长渐大,突出于腭部裂隙,无破溃出血,影响进食及语音就诊。

查体见软腭及部分硬腭全层裂开,裂隙呈U型,最宽处约1.5cm,腭部裂隙间、梨骨下缘见一大小3.0cm×2.0cm×1.8cm肿块,突向口腔,表面见不同大小凸起,较大者直径约0.5cm,表面黏膜连续,色泽粉红,质软,界清,无压痛(见图1)。术前CT平扫加增强显示硬腭-鼻咽后部肿块,考虑畸胎瘤(见图2)。

排除手术禁忌,全麻下行腭部裂隙包块探查切除活检术。术中见包块上界为骨性组织,且与梨骨紧密相连,前达鼻腔,后接鼻咽后壁(见图3)。完整切除包块,CT增强扫描见包块内含毛发样及牙样组织(见图4)。碘仿纱条反包加压术区。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畸胎瘤。临床诊断为鼻咽部畸胎瘤并腭裂。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征象,并返院行腭裂修补术,术后腭部裂隙封闭良好(见图5~7)。

2.讨论

2.1鼻咽部畸胎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畸胎瘤系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其可能的病因机制有:①皮肤或深部黏膜组织获得性损伤种植;②先天性胚胎组织被包含进入深层组织,发育中与体细胞区不能完全融合;③多能细胞的植入且生长方式混乱;胚胎口凹外胚层和前肠内胚层由口咽膜相系,发育中口凹与前肠融合,形成一套外胚层生长的吻侧Rathke囊(拉特克囊),残余的三胚层细胞发生迁移,常被困在口鼻咽部进而分化形成畸胎瘤,可机械性地阻止腭突融合,产生裂隙。

2.2畸胎瘤的病理及分型

畸胎瘤一般可分为皮样囊肿、畸胎样肿瘤、真正的畸胎瘤及上颌寄生胎。根据组织分化程度可分为成熟型和不成熟型,成熟型多为良性,其组织分化成熟,含唾液腺、汗腺、皮脂腺、毛囊及鳞状上皮等组织,本例患儿具有此特点。不成熟型组织分化程度欠佳,没有或少有成形的组织,结构混乱。

2.3鼻咽部畸胎瘤的临床特点

鼻咽部畸胎瘤伴腭裂者常见于婴幼儿,多见于鼻咽顶后壁,也可位于硬软腭及悬雍垂。分娩时常堵塞口鼻腔引起通气困难及死亡。鼻咽部畸胎瘤可与鼻腔粘膜、梨骨等紧密粘连,大约6%的鼻咽部畸胎瘤患者常伴随其他异常,如腭裂、分叉舌。

2.4鼻咽部畸胎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超声可用于产前诊断口鼻腔畸胎瘤,孕期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甲胎蛋白水平有利于其早期诊断。CT和MRI常用于本病的诊断及手术风险评估,MRI有助于显示肿瘤的内部特征、位置及评估颅内扩展程度。畸胎瘤多有毛发、皮肤及牙齿等组织,需与鼻腔内胶质瘤、脑膜脑膨出及先天性横纹肌肉瘤等相鉴别。

2.5畸胎瘤伴腭裂的治疗

畸胎瘤伴腭裂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应早期切除病灶,考虑腭咽闭合及上颌骨发育的重要性,二期腭裂修补须随后进行,但需推迟至少6~12个月,手术最好采用反向双Z成形术,此法可获得满意的软腭修复效果。本例患儿裂隙较宽,故而采用两大瓣法并辅以语音训练治疗。此外,DAKPé等提出胎儿内镜手术治疗,但宫内治疗口腔畸胎瘤是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方案。

2.6预后

本病预后较好,复发率低,本例患儿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最终诊断须靠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减少误诊误治有重要意义。良性畸胎瘤切除后也可复发,应保持鼻咽纤维喉镜、CT及MRI等随访复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e7en-design.net/benzxc/39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