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师必考W3

点击上方+口腔医学部+   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比较重要,是考试出题重点,总结考试重点如下:拔牙的适应证、禁忌证必须掌握;拔牙器械主要是牙钳牙挺使用,可结合病例掌握;牙拔除术是重点,操作步骤需着重掌握。

  牙拔除术的基本知识   口腔颌面外科最基础、最常见的手术。   牙齿治疗的终末手段。   局部及全身反应、并发症具备外科手术特点。   应遵循原则:无痛、无菌、微创。

  无菌—手术器械、无菌原则

牙拔除术

  适应证:

  拔牙的适应证   牙拔除术的适应证是相对的,应根据医疗水平及患者自身条件进行选择。   (1)牙体病:严重广泛不能修复的龋坏,如残根、残冠。   (2)根尖周病:不能用根管治疗、根尖切除等方法保留的根尖周病患牙。   (3)牙周病:牙周围骨组织大部分破坏或因条件所限不能治疗者。   (4)牙外伤:因创伤折裂至龈下,或同时有根折,不能用其他治疗方法保存者。   (5)移位或错位牙:影响功能及美观,引致疾病或创伤,妨碍义齿修复的移位牙或错位牙,均应拔除。   (6)多生牙:多生牙常会引起正常牙的萌出障碍或错位,造成错(牙合)畸形,常为拔牙适应证。   (7)埋伏牙、阻生牙:引起邻牙牙根吸收、冠周炎、牙列不齐、邻牙龋坏均应拔除。青少年患者发现阻生的恒牙,有条件者可采用正畸治疗。部分阻生牙也可采用牙移植的方法加以利用。   (8)滞留乳牙:滞留的乳牙影响恒牙正常萌出者,应予拔除。但在成人牙列中的乳牙,下方无恒牙(先天缺失)或恒牙阻生,乳牙无松动且有功能时,则不必拔除。   (9)治疗需要:因正畸治疗或义齿修复而需要拔除的牙;因义齿修复需要拔除的牙;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前,为预防严重并发症而需要拔除的牙;良性肿瘤波及的牙。   (10)病灶牙:对可疑为某些疾病,如风湿病、肾炎,特别是一些眼病(虹膜睫状体炎、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等)的病灶牙,在有关科室医生的要求下,可予以拔除。引起某些局部疾病如颌骨骨髓炎、上颌窦炎等的病灶牙,在急性炎症控制后也应予以拔除。   (11)骨折累及的牙:因颌骨骨折或牙槽骨所累及的牙,在不影响骨折愈合的前提下应尽量保留。

     哪种乳牙不应该拔出   A.牙冠破坏严重,已无法修复的乳牙   B.根尖周炎症已涉及继承恒牙牙胚   C.乳牙有牙髓炎症可治疗,但离替换时间很近   D.受继承恒牙萌出力的推压,使根尖露出龈外常致局部黏膜创伤性溃疡   E.有病灶感染迹象但能彻底治愈

E

  禁忌证和系统疾病   拔牙的禁忌证   拔牙的禁忌证也是相对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慎重考虑后决定。必要时,应会同有关各科医生共同决定。如必须拔除,还应做好周密的术前准备。   (1)心脏病:下列情况应视为拔牙的禁忌证:①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②不稳定的或最近才开始的心绞痛;③充血性心力衰竭;④未控制的心律不齐;⑤未控制的高血压。   如以心功能分级而言,心功能Ⅲ级者,应视为拔牙禁忌证,而对较重之心功能Ⅱ级患者,拔牙亦应慎重并有适宜的对策。   牙拔除术及口腔手术能引起暂时性菌血症的发生:先天性心脏病、风湿热引起瓣膜损害、曾作过心脏修补手术的患者,在有菌血症发生时,皆有导致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可能;引起发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绿色链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血症。绿色链球菌在正常情况下对青霉素高度敏感,但使用青霉素24小时后,即产生耐药菌株。   青霉素是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首选药物。绿色链球菌的耐药菌株产生快,但消失慢,使用青霉素后2周仍然存在。如有多个牙需拔除,较安全的方法是在青霉素正确使用控制下,一次即将应拔的牙全部拔除。但近2周内曾使用过青霉素者,不得使用青霉素预防心内膜炎,建议使用阿莫西林胶囊术前1小时口服作为预防用药。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预防。部分患者可在术后继续使用药物3天。   (2)高血压:单纯性高血压,无其他并发症,如脑、心、肾器质性损害,一般是可以拔牙的。血压如高于/mmHg时应先进行治疗。在注意血压值的同时,还应注意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血压最高值和近期血压波动情况。   (3)炎症与恶性肿瘤:急性炎症伴有尚未得到控制的蜂窝组织炎时,应首先控制蜂窝组织炎,引起感染的牙的重要性是第二位的。但为了更好地控制炎症,一有可能,即应及时拔除患牙。急性冠周炎时阻生牙的拔除创伤大,可导致炎症扩散,应在炎症控制后拔除。急性牙龈感染和急性传染性口炎均应推迟拔牙时间。   恶性肿瘤患者,瘤区的牙齿拔除可使肿瘤扩散,应与肿瘤一同做根治性手术。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前至少7~10天应完成患牙拔除或治疗。放射治疗后,对位于治疗区中牙的拔除应持慎重态度,因可能已发生放射性骨坏死。一般认为,在放疗后3~5年不应拔牙。必须拔牙时,术前、术后应给大剂量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并向患者说明创口可能不愈合,甚至可能发生放射性骨坏死、放射性骨髓炎等。   (4)糖尿病:未得到控制的糖尿病是拔牙术的禁忌证,如需拔牙,血糖应在8.88mmol/L以内,且无酸中毒症状时才可进行。由于患者抗感染能力差,应在术前、术后给予抗生素。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者,拔牙术最好在早餐后1~2小时进行,术后还应注意进食情况,持续监测血糖变化。   (5)血液病:包括贫血、白血病、出血性紫癜及血友病等。应注意血液成分的量与质,在有出血倾向和抗感染能力低时,应视为拔牙禁忌证。   (6)甲状腺功能亢进:拔牙可导致甲状腺危象的发生。必须拔牙时,应在治疗后,基础代谢率控制在+20以下,脉搏不超过次/分时进行。手术前后应采取抗感染措施,局麻药中不应加入肾上腺素。   (7)肾脏疾病:各类急性肾病均应暂缓拔牙。对于各种慢性肾病,应判定肾脏的损害程度。慢性肾衰竭如处于肾功能代偿期,临床无症状,则行牙拔除术没有问题,但亦应注意预防感染。慢性肾衰竭接受透析治疗者,患牙作为病灶具有较大危害时,可在完成一次透析后进行牙拔除术,且应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   (8)肝炎:急性肝炎期间不应拔牙。慢性肝炎肝功能有明显损害者,会导致术后出血。肝炎病员需拔牙时应作凝血酶原和出、凝血时间检查,术中还应加用止血药物。对肝炎病员,特别是乙型肝炎病员术中应注意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   (9)妊娠:对于引起极大痛苦、必须拔除的牙,在妊娠期间皆可进行,但对选择性手术,则应在怀孕的第4~6月期间进行较为安全。   (10)月经期:月经期拔牙,有可能发生代偿性出血,一般认为应暂缓拔牙。但必要时,简单的拔牙仍可进行,但要注意防止出血。   (11)长期抗凝药物治疗:对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者,如考虑停药的风险比拔牙后出血的危害更大,拔牙前通常可以不停药,如需停药应在术前3~5天开始,术后拔牙床内可置放碘仿海绵等止血药,并密切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即可离开。如停药可导致栓塞危险出现者,应仔细评估其凝血功能,条件允许者方可拔牙。

  术前准备1.患者的准备 牙拔除术大多在局麻下进行,术前应进行必要的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2.术前检查与设计 简要询问病史,特别注意有无拔牙禁忌证,必要时应作各种相关的补充检查。   详细的局部检查,确定所要拔除的牙位、拔牙原因及是否符合拔牙适应证。选择麻醉方法及药物。估计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确定对策。选择拔牙方法和器械。3.患者体位 患者头部应稍后仰,使上颌(牙合)平面约与地面成45°角,应使张口时下颌(牙合)平面与地面平行,下颌与术者的肘关节在同一高度或稍低。4.手术区处理 口腔内很难达到无菌程度,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无菌的重要性,更不能把外界污物带入口腔内。所有应用的器械和敷料均需经严格的消毒处理;口腔内亦应进行必要的消毒。5.器械准备 主要器械为拔牙钳,其次为牙挺。辅助器械中较常用的有牙龈分离器、刮匙,以及切开、分离骨膜、凿除牙槽骨、修整牙槽嵴、缝合等所需用的器械。

  拔牙器械

  牙钳最基本、创伤最小、首选。   结构:钳柄、关节、钳喙。类型(形态)直钳、反角式钳、刺枪式钳、直角鹰嘴式钳。   使用。

  牙挺牙挺构成刃、柄、杆。   牙挺的类型:直挺、弯挺、三角挺。(牙挺、根挺、根尖挺)

  牙挺的使用:   握法:掌握法和指握法。

牙挺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邻牙   颊侧骨板   舌侧骨板   牙挺滑脱   暴力

  刮匙(探查除去异物,刮除病变组织)   两种情况:牙槽窝存在急性炎症、有脓时;乳牙拔除后。

  心血管病患者的牙拔除术   消除紧张情绪无痛操作的保障   轻柔快速的手术   完善的术后处理至关重要   可在心电监护下完成牙拔除术

  拔牙创的愈合过程五个阶段:   拔牙创出血和血凝块形成(15~30分钟)

  血块机化、肉芽组织形成   血块机化(24h,形成毛细血管网)   肉芽组织形成(7d)   破骨细胞活跃

  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替代肉芽组织   结缔组织替代(3~20d)   上皮生长(3~35d)   新骨形成(5~8d开始)   原始的纤维样骨替代结缔组织   拔牙窝2/3被纤维牙骨质充填(38d)   成熟骨代替不成熟骨:3~6个月基本完成,出现正常骨结构。

  牙拔除术基本步骤   分离牙龈   目的是避免安放牙钳时损伤牙龈,导致术后牙龈出血。分离应达牙槽嵴顶(器械可与骨接触),并应将牙龈轻轻掀离根面。

  挺松患牙的必要性   坚固不动的牙、死髓牙   易导致断根   牙冠有大的充填物      易夹碎   牙冠破坏较大         无法钳夹

  安放拔牙钳拔牙钳放置时应注意:   (1)必须正确选用拔牙钳。   (2)握钳时,手掌勿太接近关节部,应握钳柄接近末端处。   (3)钳喙的长轴必须与牙长轴平行。安放时,钳喙应紧贴牙面滑入牙颈部。   (4)钳喙的位置必须在牙根部,并尽可能插向根方,而不是置于牙冠釉质上。   (5)夹紧患牙,使在用力时,钳喙不会在牙骨质上滑动,否则易断根。   (6)肯定钳喙未侵犯邻牙,预防邻牙损伤。   (7)再次核对牙位,以免发生错误。

  患牙脱位   牙钳夹紧牙后,拔牙时力的应用主要有三种类型:   摇动:向牙的唇舌向反复缓慢摇动,扩大牙槽窝、撕裂牙周膜。适用于扁根的下前牙,双尖牙以及多根的磨牙;   扭转:沿牙根纵轴反复旋转,撕裂牙周膜并扩大牙槽窝。用于圆锥形根的牙,如上颌前牙。   牵引:使牙脱位并将牙拔除的动作。   应与摇动或扭转动作结合,向阻力最小的方向进行;   如牙根有弯曲,应顺着弯曲的弧线牵引;   牵引时避免动作过急、过猛。

  拔牙创的检查及拔牙处理

  检查是否有牙根或牙冠残片遗留

  用刮匙探查牙槽窝   炎性肉芽组织   导致疼痛、出血   异物   导致感染、延迟愈合

  牙槽窝复位   使扩大的牙槽窝复位   牙槽突骨壁折断者复位   如骨折片与骨膜游离则去除   修整过高的骨嵴、牙槽中隔   术后妨碍拔牙创愈合   引起疼痛   妨碍义齿修复

  置纱布棉卷   横过牙槽嵴,勿置入拔牙窝内;   咬紧30分钟后弃去;   有出血倾向者,观察30分钟。

拔牙后注意事项   拔牙后24小时内不要漱口或刷牙;   拔牙当天进软食,食物勿过热,避免用拔牙侧咀嚼食物;   勿用舌头舔创口,不宜反复吸吮。

     拔牙创的处理,错误的是   A.刮除拔牙创内的碎牙片、牙石和肉芽组织   B.与骨膜、牙龈相连的骨折应予复位   C.拔牙创常规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D.扩大的牙槽窝要复位压迫   E.复位、缝合撕裂的牙龈

C

     拔牙钳喙与牙长轴平行是为了   A.夹住患牙   B.省力   C.防止邻牙损伤   D.避免牙龈损伤   E.利于利用扭转力

C

  各类牙的拔除法总结

牙根拔除术   残根和断根的概念   遗留牙槽窝中时间较久的牙根为残根。在根尖周和牙槽骨壁间,多存在慢性炎症及肉芽组织,根尖、牙周膜及牙槽骨壁均有程度不等的吸收。   断根是指拔牙术中折断的牙根,拔除较为复杂。

  断根处理原则:   原则上各种断根皆应在进行拔牙术时同时取出。如患者的体质较弱或有其它系统疾病时,亦可延期拔除。如断根较短,仅为根尖部折断,且本身无炎症存在,(一般为阻生牙,埋伏牙,错位牙),也可不予拔除。   断根拔除前的准备工作:   仔细检查分析,断根的位置、数目、深浅等;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   辅助检查;   器械准备。

  断根拔除的操作要求:必须在清楚的直视下进行,切忌在未看清断根时盲目操作。良好的照明条件。良好的止血。   根钳拔除法适应证:高位残根,牙颈部折断的断根,或虽折断部位低于牙槽嵴,但在去除少许牙槽骨壁后,仍能以根钳夹住断根者。

  牙挺拔除法   适应证:根的折断部位较低,根钳不能夹住时。   器械选择:   直挺:适用于前牙牙根。   弯挺:适用于后牙及下牙牙根。   根尖挺:适用于根尖折断。

  支点:根挺用力时,其支点应为牙槽间隔或牙槽骨壁。但上下前牙的唇侧骨壁较薄,不可作为支点,以免损伤骨板及牙根。   插入方法:关键在于是否挺刃插入断根根面与牙槽骨板之间。如断根为一斜面,应从较高的一侧插入。   用力方法:旋转力、楔力、撬,使用旋转力时频率要多,但旋转角度宜小。

  翻瓣去骨法   翻瓣术的原理是将牙根表面的黏骨膜瓣切开并掀起,显露其下方的骨组织并将骨除去,以显露牙根及病变组织。

阻生牙拔除术   阻生牙的概念   由于各种原因(邻牙、骨或软组织的障碍)使之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而且以后也不可能正常萌出的牙称为阻生牙。   常见下颌第三磨牙、上颌第三磨牙及上颌尖牙。

下颌阻生牙(第三磨牙)的临床分类   根据牙与下颌升支和第二磨牙的关系分为三类:   第一类:下颌升支和第二磨牙远中面之间,有足够的间隙可以容纳阻生第三磨牙牙冠的近远中径。   第二类:升支与第二磨牙远中面间的间隙小,不能容纳阻生第三磨牙牙冠的近远中径   第三类:阻生第三磨牙的全部或大部位于下颌升支内。

根据牙在骨内的深度 分为高位、中位及低位三种位置。   高位:牙的最高部位平行或高于(牙合)平面。   中位:牙的最高部位低于(牙合)平面,但高于第二磨牙的牙颈部。   低位:牙的最高部位低于第二磨牙的牙颈部。根据阻生牙的长轴与第二磨牙的长轴关系分为七类:   近中阻生、垂直阻生、水平阻生、远中阻生、倒置阻生、颊向阻生、舌向阻生。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适应证   反复引起智齿冠周炎,甚至引起皮瘘者;   智齿本身龋坏或引起邻牙病变;   正畸需要;   怀疑为TMD的诱因;   完全骨埋藏,可疑为不明原因神经痛病因;   全身疾病的病灶牙;   含牙囊肿。

  设计和手术方法   阻力分析   牙冠部阻力:   软组织阻力——切开翻瓣法   骨组织阻力——去骨法

  根部骨阻力:   牙根变异引起——劈开法与去骨法结合

  邻牙阻力:   下颌第二磨牙阻挡——劈开法与去骨法结合

  操作方法及要求   切开翻瓣:   目的:解除软组织阻力、显露手术视野。   要求:   位置:远中,颊侧。   翻瓣一定要从骨瓣下翻起。

  去骨   目的:消除骨阻力特别是冠部骨阻力。   要求:   首先垂直切断骨纹理,以防暴露邻牙;   敲击骨凿时,助手要托住下颌角部。

  劈开   目的:用于解除根部骨阻力及邻牙阻力。   成功的关键:   牙冠发育沟要清晰;   牙冠无龋坏;   分根叉明显,分叉较高;   牙不松动;   锐利而合适的骨凿;   骨凿放置的方向,要有支点;   劈开时,牙冠应已有足够的显露;   注意保护,以防下颌骨骨折。

  涡轮钻法   目的:去骨、离断阻生牙   要求:   保护好软组织避免车针卷损软组织瓣;   支点要稳,防止涡轮机头滑脱。

  上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适应证1.牙本身龋坏。2.与邻牙间有食物嵌塞。3.无对颌牙且下垂。4.部分萌出,反复发生冠周炎。5.咬颊或摩擦颊黏膜。6.有囊肿形成。7.妨碍下颌冠突运动。8.导致第二磨牙龋坏或疼痛。9.妨碍义齿的制作及戴入。

牙拔除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术中并发症及其防治:   牙折断①钳喙安放时位置不正确;②拔牙钳选择不当,钳喙不能紧贴于牙面;③牙冠有广泛龋坏;④牙的脆性增加;⑤牙根外形变异;⑥周围骨质因各种原因而过度致密,或与牙根固连;⑦拔牙时用力不当,用力的方向错误或因使用暴力所致。   软组织损伤   牙龈损伤多为撕裂伤。

  骨组织损伤   (1)牙槽突骨折:多因拔牙用力不当、牙根与牙槽骨粘连或牙根形态异常所致。   (2)下颌骨骨折。

  邻牙对颌牙的损伤

  神经损伤   拔牙时可能损伤的神经有颏神经、舌神经、鼻腭神经、颊神经和下牙槽神经。鼻腭神经和颊神经经常在手术翻瓣时被切断,但可迅速恢复,一般不产生影响。颏神经损伤发生在下颌前磨牙区手术时,多由于切开翻瓣或器械滑脱造成,如为牵拉或触压造成,可在数月后恢复功能。   (1)下牙槽神经损伤:90%发生于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时。   (2)舌神经损伤:在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时亦易发生。主要见于舌侧骨板折断或器械滑脱的情况下。

  颞下颌关节损伤   颞下颌关节可能应开口过大、时间过长而发生脱位,尤其是既往有颞下颌关节脱位史的患者。拔下颌牙的摇动、锤凿,会引起颞下颌关节的不适、疼痛甚至开口受限。因此,术中固定、托住下颌十分重要,另外,长时间操作时,中间应让患者暂时闭口休息。

  断根移位   通常是由于取根过程中盲目操作,器械顶在断根的断面上,并向根尖方向施力造成的。易发生断根移位的部位多有解剖上的薄弱点。移位后的断根成为组织内的异物,原则上均应取出。预防断根移位应注意直视操作,凿、挺刃应插入牙周间隙,避免暴力,注意保护。

  口腔上颌窦交通   原因:上颌磨牙取根致牙根移入上颌窦,窦底穿孔。   磨牙根尖病变致窦底骨质缺如,搔刮病变时窦底穿孔。   处理:小的孔:(直径2mm左右),可按拔牙后常规处理;中等孔:(直径2~6mm),将两则牙龈拉拢后缝合;大的孔:(大于7mm)需用邻位组织瓣关闭创口。

  牙拔除术术后并发症   拔牙术后出血出血原因,绝大多数为局部因素。

  拔牙术后感染   常规拔牙后,拔牙创感染极少见。干槽症拔牙3~4d后有剧烈疼痛,并可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一般镇痛药物不能止痛;拔牙窝内可空虚,或有腐败变性的残留血凝块,如用棉球沾取内容物嗅之,有恶臭。治疗原则:清创,隔离外界刺激,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牙槽外科手术   牙槽突修整术   牙槽突修整术的适应证:拔牙后牙槽骨吸收不全,骨尖、嵴有压痛者,应于拔牙后1个月以上进行修整;义齿基托下方牙槽嵴严重突出者;即刻义齿修复时,应于拔牙后同时修整牙槽嵴,使预成义齿顺利配戴;上下颌间隙过小,上下颌牙槽嵴之间距离过小;上颌或下颌前牙槽明显前突,不利于义齿正常(牙合)的建立及容貌美,应适当修整。

  系带过短矫正术   唇、颊系带矫正术   舌系带矫正术   舌系带过短常表现为舌不能自由前伸,伸舌时舌尖部呈“W”形。

  病例

持续资料更新请







































北京那个医院白癜风最好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e7en-design.net/benzzl/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