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皮影

一口叙说千古事,两手对舞百万兵。

在桐柏县一带的村镇,皮影戏在群众中很有影响。

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升学乔迁,凡家中有大事操办,都会请皮影戏班子演出一场。让亲朋好友、左右邻居在黑夜来临之时,在自家院子里面或者门口欣赏一出“大戏”。

铿锵的锣鼓、激昂的演唱及舞动的皮人也着实吸引了原本夜晚生活比较单调的人们。正是有了群众的需要,古老的皮影戏才能够在民间得以流传。

▲观众在津津有味地观看皮影戏。

天色渐渐地黑了下来,在龙泉村头的空地上,搭起约十平方米、用铁管焊接而成的框架,绑好雪白的幕布,在激越的鼓乐声中、一盏灯泡之下,年过六旬的桐柏皮影艺人岳秀良双手操纵着几根细细的竹棍,舞弄得小小的皮影人蹦蹦跳跳,边舞边唱,对面坐着看的津津有味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如今的城市人已经很难看到了,然而,我却有幸在河南南阳市桐柏县农村目睹并感受了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皮影戏。

皮影戏的渊源

皮影戏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与表演等多项艺术融合为一体的传统戏曲。

皮影戏最早发源于北宋的都城汴京(河南省开封市),由纸窗影戏演变而来,造型上受开封县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影响,在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流传开来,并逐渐向全国发展。最初的皮影戏往往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皮影人也是随着故事的产生而制作,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所以在民间迅速得以流传。

▲剧照--探马来报。

皮影戏的起源有四个说法:一是始于楚汉相争之际,张良在城楼上用以迷惑敌人而设影;二是在西汉文帝刘恒之时,据称当时宫妃以桐叶剪裁人形,映于纱窗上表演,供太子游戏赏玩,后来形成皮影戏;三是汉武帝因思念去世之李夫人,希望能再次见到她,于是令术士李少翁招其魂,李少翁以皮影剪成李夫人之模样,在帷幕后面借烛光使汉武帝再见到李夫人的倩影;四是和尚做法事,将影人的影子当作死者之灵魂用来超度。这四个说法中的第三条汉武帝思念李夫人的故事流传较多。

北宋时期的汴京已出现具有相当规模的演出专用剧场,当时在被称为“瓦舍”的娱乐场所中,就有表演皮影的专用场地,观看皮影表演的人也非常多。有正式的剧团演出整本的剧目,如《三国演义》等,皮影人、布景、道具、说唱、伴奏、灯光和舞台一应俱全。

▲舞台就搭在农家小院里,晚饭后,演出就要开始了。

皮影戏与京剧、豫剧等相似,有其华美的唱腔和精彩的故事,皮影戏中的皮影人别具风味,造型风格独特,在艺坛中独占一席。所不同的是所有表演艺人都“躲”在帷幕的后面,摆弄着几个皮子制作的道具人为观众表演。皮影戏的表现形式非常有特点——真正的“表演者”是影子,而所有的表演者,包括被艺人们操纵在手中的皮质影人反倒都成了“幕后工作者”。

桐柏皮影及其代表岳秀良老师

桐柏县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地、南阳盆地的东缘,千里淮河发源于此处,南北气候在这里交替,桐柏山连起豫鄂两省,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互交融。

据传,桐柏皮影戏始于宋朝,当时金兵南犯,岳飞率军驻扎桐柏,曾多次出兵信阳,遏阻金兵南下。此时,不少皮影艺人因仰幕岳飞的忠勇而进入桐柏,以演出犒赏岳家军。由于皮影人体积小,箱具轻便,五六个人便可凑成一台戏,很适应在山区活动,所以皮影戏流入桐柏后便很快发展起来。

桐柏皮影戏唱腔优美,语言通俗,在美术制作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皮影戏流传剧目较多,有些已经失传,现保留下来仍在演出的剧目有《隋唐演义》、《杨家将》、《狄青传》、《五虎平西》以及《西游记》等百余个剧目。

▲挥洒自如,岳秀良老师的表演显示出深厚的功底。

年,桐柏县的皮影戏班子一共有4个,他们农闲时外出演戏,农忙回家操持农活,活动范围主要在豫南和鄂北地区的农村,吴城镇下刺园村岳秀良的皮影戏班子便是其中之一。

年,岳老师虚岁66岁,农村说的虚岁要比实际年龄大一岁,想必是在娘胎中已经开始计算年龄了。他15岁拜桐柏县毛集镇田木湾村的著名艺人杨明山为师,学习皮影戏。岳秀良家中祖传做皮影人,往上追朔五代有皮影道具。如今的岳秀良早就变成了岳老师,是一个集演唱、吹打、伴奏、雕刻皮影人于一身的全面艺人,他带过十五个徒弟,是桐柏皮影戏行当里的“大腕”级人物。

据岳老师介绍,在唱腔上桐柏皮影戏属豫南皮影戏派,也就是豫南调皮影,现在称为“汉调皮影”。创始之初为汉剧即二簧戏,经千年口传后自成一派,旋律铿锵有力,唱腔优美、语言通俗、生动感人,深受群众喜爱。

▲童年时看皮影戏留下的印象在长大后不知道还能否看的到这传统的表演。

在岳秀良老师住的院子大门正对的厢房内,放着演出用的“一担箱”,皮影戏演出的单位俗称“一担箱”,以前把全部皮影造型、乐器、道具都装在两个箱子里,用一根扁担挑起来,步行去演出。他的“一担箱”里面不但有清代的作品,还有出自明代艺人之手的珍品。我看到的是三个箱子,岳老师介绍说现在加上了音响设备,所以多出了一个箱子。在一个箱子里面有百余个皮影人,它们像一件件珍宝,古朴且有神韵。每个皮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撑,表演时,除一人主演外还有两名以上艺人既伴奏又伴唱。伴奏乐器主要唢呐、锣鼓,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唱腔不局限于某种戏曲音乐,而且还有豫西南的山歌、民歌等多种形式,因唱腔选择相当宽泛使得它更贴近当地群众。

桐柏皮影戏内容广泛,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据岳老师介绍,他能舞会唱的皮影戏剧目就多达一百多种。皮影戏是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结合的综合艺术。岳秀良在他的演艺生涯中,既是一个演员、也是一个唢呐演奏者,又精通锣、鼓、镲等伴奏乐器的使用。

一个好的皮影艺人,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皮影戏中重要的道具——皮影人

皮影人子简称皮人,是皮影戏中最重要的道具。皮人造型整体性强,基调明快,既有朱仙镇木版年画上人物的风韵又有南阳汉画像上石刻般的粗犷。一个皮影戏班子如果没有五六十个以上的皮人就称不上是一个班子。桐柏皮影人的特点是上窄下宽,这样能使关节部位磨擦面减小,动作影像的效果更清晰。皮人的外部轮廓线很简洁,而内部的刻工与画工却十分精致,镂孔密集。造型夸张表现在上肢结构的设计上,生活中的人上肢分为三节:上臂、前臂和手。而桐柏皮影人的上肢却分为四节,妙在把上臂又分为两节,这一比例与结构却有利于增加动作幅度,艺人操作时运用自如,又使观众觉得合情合理。

▲皮影人造型逼真-连腿部的关节以及坐姿都和真人的一样,桌子道具-花瓶-烛台-香炉以及桌子下面鹤花形的围布。

皮人造型采用人物侧面造型、突出的剪影形象,在眉、鼻、嘴和发型的装饰性上,用线条刻画出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行当人物的性格以及不同人物的服装、纹样、简繁对比的搭配。

皮人在色彩处理上,采用传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原色和对比色,色彩多用黑、红、绿、紫和皮子发黄的透明本色,色彩单纯,既艳丽又庄重。

桐柏皮影人女性人物面部的红晕不是渐染过渡,而是醒目的点上一块红色,具有豫西民间剪纸的特点,民间剪纸中的“团花”更被巧妙的用在不同官级的蟒袍和各种服饰上,看起来十分得体。

皮人是皮影艺人自己制作的,艺人们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经过数代艺人经验的积累,合理处理材料、功能、装饰三者关系,使它们高度地统一在一起。岳老师告诉我说,桐柏皮人的制作也与其他的地方不同,而是主要用牛皮作原料,制作时,把牛皮剪成小块,先用铅笔在上面勾出线条,然后用铁制刻刀进行雕刻,皮人的雕刻线条有虚线、实线、虚实线、暗线等技法之分,皮影刻好后还要上色,主要用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然后是装订,把各个部件用粗段棉线加以连结固定,最后再加上细竹制成的操作杆而成。

▲等待调遣的皮影人。

皮人中女性代表有穆桂英、樊梨花和能文能武的佘太君等,在发饰、衣饰上多为花、草、云、凤图案,男性身装束多为龙、虎、水、云图案,其角色分为神、仙、文、武、生、女、卒、首八种行,代表人文有关羽、岳飞、薛仁贵和杨六郎等。

在岳老师那里见识到了真正的皮影人,他“一担箱”里的皮人绘画线条古拙粗犷,造型粗壮敦实,刻制的线条简练,有着浓厚古朴的乡土气息。颜色经过岁月的熏陶,已失去了当初的鲜艳,却更显厚重朴实。

▲桐柏皮影造型—唐僧骑白龙马—岳秀良老师雕刻。

岳秀良家皮人的“工艺美术”是祖传的,他祖上五代就已经开始制作皮人了,文革期间,他将祖传的皮影人藏于墙壁的缝隙间又用砖垒住才幸免于难,文革后他继续制作皮人,才使这项雕刻技艺得以延续。

皮人的传统民间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的,不是每个皮影戏班子的老师都能掌握,岳秀良是桐柏县现在唯一会制作皮人的老师。

▲岳老师在雕刻皮影人儿。

皮影艺人基本上是每人掌握一项绝活,像岳老师这样既能吹唢呐、又会打锣鼓、唱影戏、舞皮人、更擅长雕刻皮人的全才实属凤毛麟角。

岳老师雕刻的皮人还被各界广泛地收藏,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群众艺术馆、上海东方乐器博物馆、新加坡、日本、泰国、香港和台湾等地都收藏有岳老师雕刻的皮影人,从这些做工精美、设计古朴的艺术品身上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

影子做戏,形影不离

皮影戏是影子做戏,达到了形影不离的境界,这也正是皮影戏的魅力所在。

岳秀良老师的皮影戏班子连他一共5个人,60岁的李成富老师吹唢呐,姜运宏老师司锣镲,姜运新老师会表演,姜姓二人是亲兄弟,他们父亲以前也是搞皮影的,岳老师的0岁的儿子岳有俊司鼓,岳老师本人既表演皮影又是主唱。两年前我在岳老师的皮影戏班子里见到的是当时9岁吹唢呐的邓开斌和27岁担任副手又司锣镲的王华旺,今年换了三个人。

▲皮影团搭起戏架子。

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首先要用自带的架子搭起戏台子,每场演出大约两个多个小时。岳老师说,由于桐柏皮影戏收费不多,有时群众一家一户就可请一台皮影戏唱两三天,一年下来也能演出将近两百场。如今,岳秀良的皮影戏班子活动范围东到信阳,西到南阳的西峡县、镇平县,南到湖北随州、襄樊,北到驻马店和泌阳县,他们的皮影戏在桐柏山区很受欢迎。

▲皮影团的伴奏者,王华旺担任副手又司锣镲(左),岳师傅小儿子岳俊司鼓(中),邓开斌吹唢呐(右)。

通常在演出之前两个小时岳老师和他的皮影艺术团提前来到现场,搭戏台、调音响,做好演出准备。所有的道具、演员均由一台拖拉机运送,我在岳老师家里见到了三个拖拉机头,也许是坏了的缘故,另外的两个没有使用。

装车的时候先将“一担箱”装上,接着是两个大的音箱,然后抬上铁管架子,最后我和他们戏班子上车坐在了拖挂车厢的一担箱上。

▲皮影团“跋山涉水”如约奔赴演出地。

前年八月底的一天,我第一次跟随皮影戏班子去演出,地点是湖北省随州市淮河镇的龙泉村,距离岳老师家南边大约三十多公里,出了大门,拖拉机就在凸凹不平的土路上颠簸起来,我们也随着车的晃动左右摇摆。过了淮河后不久在土路的尽头遇到一条小河,河的对岸就是湖北省,走小路为的是距离近一些,只是没有了桥,河水埋入脚面二十多公分,拖拉机在“突突突”的声中开足马力、淌水过河。

在走了大约一个小时后到了演出地点,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接待,当即端来脸盆让皮影团人员洗手、洗脸,随后茶水、香烟和擦汗毛巾人均一份。龙泉村在桐柏山的山脚下,是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四周竹林环抱,因村子南边一公里处的龙泉河而得名。请皮影戏班子的主人是村民李云才,因其儿子李强考上了大学而请村民前来看戏。

▲皮影团每到一处都被待为上宾,午餐,晚餐,演出后还有宵夜,餐餐有酒有肉。

桐柏县一带在农村或者镇里,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或是添丁祝寿,升入大学都少不了要搭台唱皮影戏,而且能请皮影戏来自己才家里或者家门前唱出“大戏”是每一家人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戏台就搭在了东家(请皮影戏演出的人)李云才家门前的一片空阔的场地上,傍晚时分,村民在宴席过后搬上小板凳围坐在戏台前等待观看天黑后的演出。

在锣鼓、唢呐激昂声中岳老师开始登台,这次唱段是《薛仁贵征西》中的一段,白衣白甲、银牙大耳、人称“白袍将军”的薛仁贵是唐朝著名征西将军,他英俊挺拔,剧中樊梨花与薛将军之子薛丁山在马上订亲及薛丁山三休、三请樊梨花的故事民间有很大影响。

▲岳老师演出很投入,演唱铿锵、有力。

▲舞动皮影人子是件难以掌握的绝活,岳师傅掌握的十分娴熟。

薛仁贵、薛丁山和樊梨花的形象后来得到不断的发展,在岳老师说唱中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大将征西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岳老师手持皮人,一段《薛仁贵征西》信口拈来。岳良秀的演唱是脱口而出,一唱就是两个小时,从幕布上如同看到了千军万马,气势如弘,只见岳老师辗转腾挪、影舞如飞,台下的观众看的是津津有味,随着皮影舞动的节拍,铿锵的锣鼓加上伴唱热闹非凡。“一口叙说千古事,两手对舞百万兵”——这就是岳秀良和桐柏皮影戏鲜活真实而写照。

夜空中,岳老师略带沙哑韵味的嗓音从东家房顶的音箱中向空中扩散开来,仿佛要打破村庄里黑夜的宁静。

桐柏皮影直面竞争

目前,在桐柏地区的村镇晚间业余演出市场上,皮影戏、放投影(电影)、唢呐班几乎三足鼎立。

随着家庭VCD的普及,投影仪有了很多的片源,市场发展非常迅猛,这几年投影的幕布的尺寸逐年增大,从一百英寸发展到了现在的两、三百英寸,投影仪的亮度也有了大的提高。放投影的在逐年增多,因为放投影不需要戏班子,也没有更高要求的技术含量。在摩托车的后座位焊接专用支架,带上折叠好的幕布,装上投影仪、功放音箱等设备,一个人、一辆摩托车就可以去放映。放投影收费低廉,一场仅收百余元,放映大多是戏曲类的节目,对皮影戏演出市场不吝是个巨大的冲击。

▲东家同时请了皮影戏演出和放投影,相隔不到二十米.面临投影等现代手段的冲击,皮影戏发展的路子越来越窄,不得不直面竞争。

由于要应对与投影等的竞争,自然要动一番脑筋。祖传的皮影人等道具自然不能改变,那么要改变的是在扩音设备上,音响设备的使用,使得皮影演唱的声音更大、传的更远、效果更好也使演出显得比较热闹,这是一种有效应对竞争的方法。

年的一天,在桐柏县城演出,当时的翟县长在观看演出后走到戏台,对他说:“老岳啊,下面人太多,听不清楚唱的啥啊!”,岳秀良说:“请县领导支持音箱等扩音设备”。翟县长当即表态:“为扶持桐柏皮影的持续发展,政府争取解决”。过了不久,岳老师接到通知,专程到县城领取政府免费配发的音响设备,当时三个皮影戏班子每个戏班子配备一套。这套设备包括功率放大器、专业音箱、无线话筒等演出用音响设备,据说每套价值八千多元,当时真的将县里的三个皮影戏班子给高兴的不得了,切身体会到了政府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给予物质上的支持。

▲年2月岳老师应邀率团到郑州高新区演出。

▲在郑州高新区演出之前,观众在后台舞动皮影人。

几年过去了,在经历了上千场次及风雨的洗礼后,音箱背部和侧面外层装饰面早已脱落,前面黑色铁网已锈迹斑斑,功放也时常出现些小故障,是到更换的年份了。岳老师早已向县里递交了更新音响设备的报告,政府还会继续给予扶持吗?这在岳老师的心中还是个未知数。

除了音响设备是面对竞争的方法外,岳老师还有发展皮影戏的思路:一个是由于全国各地语言方面的局限,岳老师设想在将来配上字幕机,把演唱的内容通过字幕的形式在幕布上显示,但是这又需要添置计算机、LED字幕机等设备。

▲一台带拖斗的手扶拖拉机将皮影团及皮影箱子、道具、音响和乐器及架子等物品全部拉齐。

再一个是交通工具,现在是一台带拖斗的手扶拖拉机,岳老师梦想将来能有一辆连演员和道具都能装的下的两厢客货汽车,这样再到县城和城市里的时候就不会因影响市容而被交通警察频频拦下,也能把这千年古老的艺术带给更多的城市观众。

对岳老师的皮影戏班子来说这两个梦想是可望不可即的,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所以仅仅存在于梦想状态。

品人与人品

所谓品人,即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品,褒贬不一。

年秋天,岳秀良得病了,肺部长了囊肿,那段日子给岳老师身心上带来了双重的压力。他所带的戏班子被迫中断了演出。戏班子解散了,儿子岳俊到广东去打工,这时,岳老师耳朵里传来了不想听到的声音,有人说他得了很严重的病,要长久离开皮影戏的舞台。

▲这里观看的位置最佳,看的最真切。

治病要花费好多金钱,平时节俭的岳老师思量了许久,医院去治疗。国庆节期间,打听到医院能减免好多费用,就坐了一个多小时的汽车前去看病。挂号费免了、CT检查费打折,开的中药可以回当地去抓药,对于来自农村的岳老师来说是减轻了许多负担。医院的治疗,病情终于好转,但是离上场操持皮人上场演出还要一段修养的距离。

▲伴随半个世纪的皮影人是岳老师的挚爱。

唱不成了、也吹不成唢呐了,只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司鼓。与另外“一担箱”的箱主李成富老师、湖北随州小林镇的姜润红和姜润新兄弟二人重新组建了皮影戏演出班子。司鼓是戏班子里技术含量不太高的一个位置,即使这样,只要岳老师在场,东家也认可。东家认的就是“岳秀良”这块招牌。

今年春节前是皮影戏前所未有的旺季,演出一场接一场不断,这时候岳老师大病出愈,能登台演出了。他就把一个戏班子拆分成了两个,所有演出所得五个人共享。一般一场演出至少需要三个人,另外的一个戏班子临时聘请一名司鼓即可。

▲岳老师应邀到黄河风景名胜区演出。

年4月9日上午,首届中国·郑州炎黄文化周活动开幕式在巍巍邙山之上,滔滔黄河岸边的黄河风景名胜区隆重举行,岳老师受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之邀,到四百公里之外的省会参加皮影展示性演出。炎黄文化周活动结束后,他的皮影戏班子由于深受游客的欢迎,被黄河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留在那里,继续进行展示性演出。这样离开桐柏这块土地,他要异地演出一个月之久。在这期间,岳老师陆续接到了家里不少预定演出的乡亲打来的电话,因在郑州演出而推辞,这时又传来了谣言,说他在外地演出不回去了,听到这个消息,让岳老师郁闷了很久。

▲先后跟随岳老师剧团拍摄,已经将近七年,和岳老师成了忘年交,结下了深刻的友情。

夏天是一年中演出的淡季,稀少的演出也是戏班子五个人上场、五个人均分演出收成,这样比三个人演出一场分配的收入要少了许多。虽然是淡季,也不能主动提出来和患难时请来的另外三人分手,这样做人不厚道,也不是岳秀良的风格。

岳秀良老师和他桐柏皮影艺术团的口碑极佳,每到一处演出都深受人们的欢迎,受到贵客般的招待,这和岳老师的人品和艺德是分不开的。

▲小观众耐心地等待开演,岳师傅走向舞台。

传承之痛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桐柏全县皮影戏共发展到余班,解放前仍有60余班,十几年前,桐柏0多个皮影戏班子曾唱遍本县及周边县的村村寨寨,很是红火。到今天桐柏的皮影戏班子一共才有4个,却已趋饱和,不得不把触角伸入到邻近地区。市场萎缩直接影响着艺人们的生活、生存,同时也造成了桐柏皮影戏的后继无人,这样发展下去,很可能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皮影戏作为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像大多数传统民间艺术一样,在现代文化喧嚣侵入的今天,其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狭窄。皮影这种曾经在马灯的微光照射下,经过艺人们巧手彩绘雕镂的古老生命却有可能在夜晚的黑暗中渐渐遁去。

▲坐在远处观望的小观众挥起双手学习舞动皮影人的动作。

年夏季的一天,我陪同岳老师一起到桐柏县城,见了县文化局的郭军局长,郭局长认为,造成皮影戏市场萎缩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如今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了,电影、电视、影碟机在农村普及率相当高,年轻人对皮影戏不感兴趣,皮影戏的观众群只限于中、老年人。二是皮影戏多年来缺乏创新。就目前来讲,其演出的节目主要围绕农村的结婚、生子、祝寿、丧葬以及搞封建迷信的许愿、还愿、请神、祈雨等方面,制约因素比较多。

▲不仅会唱,还会敲打、吹唢、呐雕刻,在皮影戏这个行当中岳老师堪称全才。

桐柏皮影戏还能存在多久?桐柏县文化管理部门的领导也非常忧虑,他们表示,今后将尽可能多为皮影戏提供展示机会和空间。

作为传统技艺,岳秀良的四个子女只有一个儿子学习和继承这门技艺,目前收徒弟也比较困难,原因只有一个——挣钱少。一般一场皮影戏演出一天只能挣到二百多元钱,这些钱还要在班子里基本上按人头平均分配,这中间还需要自己准备包括道具、戏棚、音响设备还有运输工具等,一年到头每人也就能分得七、八千元钱。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学习这份收入低廉的手艺,舞台下的岳秀良仍要以务农来维持生计。

▲因为经常要演出顾不上打理农活,田里的稻子长了许多杂草。岳老师割起稻子敏捷的身手全然不象六十岁的汉子。

岳秀良以兢兢业业的传承皮影艺术获得了许多荣誉,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年7月作为民间戏师,岳秀良以汉调桐柏皮影获“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年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荣誉。

▲岳家的后代舞动皮影人也有模有样。

岳秀良老师和他的皮影艺术,在桐柏县当地乃至豫西南、湖北的随州和襄樊是响当当有名气的,经历了多年的演艺生活,现在由于各种原因,开始走向没落,可岳秀良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他多么的希望桐柏皮影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

后记:

寻访尚存的古老民间艺术

年5月2日,噩耗传来,岳秀良老师因高血压于凌晨一点半离开了人世,享年66岁。

接到儿女的报丧电话后,我久久不能相信。岳老师生前持家和演出的情景立刻浮现在我眼前。待心复平静后决定独自驱车前往,当场祭奠,也是为了再看岳老师一眼。

▲年05月25日,祭奠现场的纸马。

一千公里驾龄的我无奈选择上了高速,四个多小时后下了高速,结果,会自如使用方向盘了,而且动作自如,十分娴熟。

年8月,第一次我专程跑到岳老师家,桐柏县吴城镇下刺园村,见到了正在家门口摘花生的岳秀良老师。从认识后,先后跟随岳老师剧团拍摄演出十余次,不知不觉,已经将近七年。这七年间,和岳老师成了忘年交,结下了深刻的友情。

▲年08月,第一次见岳老师时,他在家门口摘花生。

年8月起至年5月间,我先后次多次走进桐柏皮影艺人岳秀良的家门,十余次追随桐柏皮影戏班子的演出轨迹。白天和岳老师在劳动中帮助摘捡花生,收割稻子,用镜头记录了岳老师的演出和生活,晚上同睡在一张床上,熄灯后聊至深夜,惊喜地见到过窗外萤火虫在夜空中缓缓振翅升腾,体验了农村静谧的夜晚,蛙鸣声和蟋蟀声连成一片,清澈而清晰等难忘场景。

探访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过程是艰难的。我先后搭乘火车到信阳、坐长途汽车到桐柏、城乡中巴河三轮摩托车,借助一切交通工具向目的地进发。一次当我到达月河镇时候是下午的六点多钟,城乡中巴已经停驶了,租一辆三轮摩托车,往前行进,镇上到村里的路前年未曾修缮时是极其的凸凹不平的,颠簸了半个小时,浑身像墩散了架一般。

▲年05月25日,祭奠现场的纸马。

我曾为岳老师和他的皮影班子的演出所激动,发自内心的鼓掌、叫好,同时也为传统民间艺术市场的减少所担忧。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现在面临着即将消失的痛苦。桐柏全县的皮影班子从清康熙年间的余班到解放前的60余班,再到十几年前的三十个皮影戏班子直至今天一共才有4个戏班子,成几何状倒三角形急剧下降,目前的现状使人痛心疾首。要从根本上拯救、发展传统民间文化之一的桐柏皮影戏,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应当尽快拿出具体保护措施,应是当务之急。不然,桐柏皮影戏的消失也许是将来,或许就会在明天。

▲年05月25日,葬礼的途中。

▲年05月25日,葬礼即将在麦田里举行。

那些老一辈的皮影艺人,更不忍心看到皮影戏在他们的手中消失。如何才能挽救皮影,挽救皮影文化,仅仅靠像他这样的艺人已经是不可能了,只有我们全社会都来







































白癜风治疗贵不贵
广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e7en-design.net/benzzz/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