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磁共振垂体HI与经鼻蝶术后尿崩的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nb.ifeng.com/a/20190611/7453135_0.shtml
两篇日本学者的核磁研究分析了经鼻垂体瘤切除术后尿崩的危险因素。第一篇文章Abstract目的:尿崩(diabetesinsipidus,DI)是经鼻蝶手术(transsphenoidalsurgery,TSS)常见的并发症。颅咽管瘤和Rathke裂囊肿术后常有尿崩,然而有一些无功能垂体腺瘤(non-functioningadenoma,NFPA)TSS术后出现尿崩的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本文使用临床指标和MRI检查结果来预测NFPA术后DI。方法:回顾性收集TSS术后的NFPA患者人,利用术前T1像评估垂体后叶高信号(hyperintensity,HI),以此将患者分为三组:检测不到HI(DisappearanceGroup),HI位于鞍内(IntrasellarGroup),HI位于鞍上(SuprasellarGroup)。结果:DI总发生率为21.9%,包括永久性DI(0.6%),术后第一天DI(72.6%),术后第二天DI(19.2%),87.7%的患者在术后7天内得到改善。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DI的危险因素包括:年轻(OR=0.97)、肿瘤直径大(OR=1.04)、检测不到HI组DI发生率最高(43.8%),其次是HI鞍内组(26.0%)。鞍内组比鞍上组的OR为2.17(1.17-4.02)。结论:NFPA患者TSS术后DI的危险因素为年轻、大肿瘤直径、术前T1像鞍内垂体后叶高信号。IntroductionTSS术后DI通常是一过性的,但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发生率在7.5-54.2%之间。发生率的不同通常来自DI的定义差别。然而,DI的发生通常被认为与肿瘤的病理密切相关。颅咽管瘤和Rathke裂囊肿术后DI的发生率通常比垂体腺瘤要高,这是因为肿瘤的病理生理和治疗方式的差异。而功能性垂体腺瘤因为他们围手术期的内分泌功能,影响了水电解质平衡。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单一的无功能垂体腺瘤。T1垂体后叶高信号代表了垂体后叶神经内分泌颗粒是正常的,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当患者出现了中枢性尿崩时,HI消失。HI的位置(垂体后叶或垂体柄)、形态(卵圆形或线形)。Patientsandmethods激素的使用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收集以下数据:年龄、性别、术前视觉障碍、垂体卒中、肿瘤全切除率、假囊切除率、脂肪组织使用情况、术中术后脑脊液漏、迟发性低钠血症。术后MRI证实肿瘤完全切除。DI诊断:术后DI定义为TSS后需要抗利尿激素的多尿症。迟发性DI均诊断为术后DI。(1)多尿ml/h,或ml/h连续3h,或ml/h连续4h;(2)尿液比重≤1.;(3)患者主诉口渴。用醋酸去氨加压素(经鼻给药2.5μg或舌下给药60μg)治疗DI。持续DI患者根据病情定期服用抗利尿激素。DI的恢复被定义为不需要使用ADH。永久性DI的定义为在最后一次随访时仍然需要使用ADH。放射学评估使用T1脂肪抑制序列评估肿瘤最大直径、Knosp分级、垂体后叶高信号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位置,并以此分为三组。手术方式:经鼻蝶显微镜下或内镜下肿瘤切除。首先尝试包膜外切除,如不行则尝试瘤内减压,然后尝试切除假性包膜。肿瘤的全切定义为腺瘤切除,而不是假膜切除。Result表1:根据是否DI分类;表2:根据HI分组分类;表3:多因素分析;表4:其他文献综述。DiscussionHI作为预测因子的可能原因:当HI位于鞍内时,手术操作容易损伤垂体后叶。其次,当HI位于鞍内时,垂体柄更容易被鞍膈挤压,并且容易被肿瘤牵拉。Limitation

1、HI是定性分析;

2、DI恢复的时间点对于一些长期DI的患者可能遗忘;

3、病例跨度16年,手术技术上有差别。

第二篇文章

Abstract

目的:尿崩症(DI)是鞍内、鞍旁肿瘤TSS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抗利尿激素(ADH)在T1像中表现为垂体柄和垂体后叶的高信号(HI)。当出现DI时,垂体后叶HI会消失,提示ADH的缺乏。当垂体柄出现HI时,证明ADH转运障碍。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名患者。术前和术后评估T1像HI的情况,并评估术前和术后的DI情况。HI在垂体柄的位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态①垂体柄远端卵圆形(GroupA)②垂体柄远端线性(GroupB)③整个垂体柄呈线型(GroupC)。

结果:术前6个患者存在DI(3.5%)垂体后叶位置没有HI。术后82名患者出现了短暂性DI(47.7%)11名患者出现了永久性DI(6.4%)。术后一周,74名患者(43.0%)垂体后叶HI缺失;99名患者(57.6%)垂体柄HI缺失,这两个征象与术后DI显著相关(p<0.)。垂体后叶HI的缺失(A,48.9%;B,68.3%;C,92.3%),持续性DI(A,3.7天;B,45.9天;C,20.5个月),垂体后叶HI恢复(A,3.6个月;B,6.8个月;C,22.9个月)。A组14例患者尽管垂体柄和垂体后叶有HI,但术后并未发生DI。C组4例患者在垂体柄存在HI,发生了永久性DI。

结论:HI存在于垂体柄而不在垂体后叶预示着术后DI的发生,如果垂体柄HI则是一过性DI。垂体柄HI的长度可以用来预测DI的持续时间。其长度与ADH运输障碍程度相对应。

Introduction

经蝶手术TSS是处理鞍内和鞍旁病损的治疗选择。虽然设备和技术在发展,术后的中枢性尿崩(DI)仍是TSS重要的并发症。MRI检查使得漏斗神经垂体系统infundibuloneurohypophyseal(INH)system更加的可视化。DI发生发展的机制逐渐被阐明。

T1加权像垂体后叶高信号HI被认为是磷脂膜包裹的抗利尿激素和运输蛋白复合体组成的神经内分泌颗粒。这些颗粒通过轴突转运到垂体后叶末梢,维持正常的INH功能。HI的消失与中枢性尿崩密切相关,当HI存在于垂体柄时,则证明ADH从下丘脑向后叶的转运收到了干扰,梗阻部位近端的垂体柄内出现了ADH的停滞。导致了垂体后叶的ADH缺乏。

在大多数案例中,DI是一过性的,ADH的转运情况会在一段时间内恢复。在少数的患者中,DI会持续存在,需要抗利尿激素替代治疗。因此,预测DI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需要我们来预测。评估HI在垂体柄和垂体后叶的变化可以预测TSS术后的DI情况。

Methods

患者:回顾性研究纳入了名鞍内TSS术后患者。排除了仅在鞍上的病变,因为这种患者在术中需要直接对垂体柄操作,会影响MR图像的成像。

影像学评估:MRI在TSS术前、术后1周、第3个月、第6个月、第1年,和之后的每年获取,所有患者都随访了2年以上。评估垂体柄区HI是否存在、HI的形态、信号强度和位置。根据增强前t1加权MR图像冠状面和矢状面HI的形态特征将患者分为三组:①在垂体柄末端呈卵圆形;②在垂体柄末端呈线性;③存在于整个垂体柄呈线型。术前的图像由于肿瘤的掩盖难以分清垂体后叶或者垂体柄这两个结构,因此不分析术前的图像。

中枢性DI诊断:每天总尿量大于ml,尿比重小于1.。患者出院后治愈的标准是患者自己觉得他们不需要吃去氨加压素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感到多尿和口渴。

Discussion

当轴突受损后,神经内分泌颗粒将会在梗阻部位近端聚集。当垂体柄血流受阻后,HI的形态和垂体柄横断后引起的异位垂体后叶不同。这种筑坝现象(damming-upphenomenon)可能会影响HI的长度。完全阻塞可能导致HI更强。这可能也是导致C组DI更严重的原因。

Limitation

1.MRI图像来自主观判断;

2.一些A组患者从未发生DI,垂体柄远端的卵圆形可能包含垂体后叶;

3.所有患者均为定量测定血中ADH含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e7en-design.net/benzxc/81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