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啊我的颈椎解救天旋地转

白淀疯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14894.html
CCTV4《中华医药》洪涛信箱:解救天旋地转

视频时长20分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海派中医流派上海石氏伤科

诊治眩晕的真实案例

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间天旋地转的晕,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儿!到底是什么原因?应该如何救治?会不会一下子晕过去就醒不过来了?有歌曰:顺势卧倒先自救,冷静分析找缘由,脖子筋脉要舒畅,一心不动风自休。

顺势卧倒先自救

既然晕的要倒下去了,如果意识还清醒,就索性顺势躺倒,闭着眼睛躺一会儿,做几个深呼吸,晕劲儿也就过去了,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自救方法。晕,就像痛、咳一样,是人类持续进化以后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比如我们去拿一杯很烫的水,当手感觉到痛的时候,就会自然地缩回来,甚至一下子放掉而杯落水溅;当食物呛到气管里的时候,就会不停地咳,一直要把异物咳出来为止。同样道理,当大脑突然缺血时,人体第一反应是必须躺倒,使头部与心脏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有利于保障头部的正常供血。当然,如果是意识障碍晕过去了,甚至还伴随着口眼歪斜、口吐白沫等等,则另当别论。

冷静分析找缘由

《黄帝内经》说“上虚则眩”,一语道破了眩晕的本质。引起眩晕的初始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在本质上只有发展到了“上虚”的程度,才会出现眩晕。上,当然是指头部;虚,是气血不足的意思。也就是说,当头部气血不足的时候,就会出现眩晕,具体可表现为眼花、眼前发黑、视物模糊,称之为目眩;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摇晃、旋转,站立不稳,则谓之头晕。引起头部气血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其一,全身的气血总量不足、功能状态低下,因头部处于身体最高位置,就更容易气血不足。其二,气血输送过程受阻,到达头部的气血量持续减少或急剧下降。比如体内痰湿偏盛,阻遏阳气上升,则气血无以上乘,就像是江南地区的黄梅天,阴雨连绵,少有阳光,每天都是昏昏沉沉的。因此,明代大医家张景岳也说:“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

脖子筋脉要舒畅

气血通过经络系统向头部输送,脖子是必经之路。主要的经络有脖子前面的任脉、后面的督脉,左右对称的六对经络,从前往后依次为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这些经络穿行于筋骨肌肉之间,筋骨系统无论是遭受急性损伤、还是慢性积累性的病损,皆可累及相应部位的经络同步受损,导致气血运行失畅。从尸体解剖来看,经脖子向头部供血的重要动脉有颈动脉和椎动脉各两条。颈动脉上面有压力感受器,位于脖子侧前方的胸锁乳突肌下面,这个部位肌肉劳损或拉伤,刺激到这个压力感受器,血管就会异常收缩,引起血压和血流的异常变化。椎动脉由下向上分为四段,第一段和第四段都是穿行在肌肉之间,缺乏骨性保护,当肌肉紧张、收缩时,即会牵扯、刺激血管,引起血管平滑肌的收缩、甚至痉挛,从而出现血运障碍。因此,脖子一圈的筋脉舒畅,是保障气血正常输送到头部的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

一心不动风自休

有则禅话故事,说两个小和尚看到风吹树摇,甲说:是风吹动了树,乙说:是树枝摇动引来风。这时候老和尚走过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树动,是心动!对于眩晕患者而言,如果病情未能得到及时控制,而反复发作,延绵日久,则会在心理上留下挥之难去的阴影,每时每刻都在担惊受怕,如此以来,当体位变化不晕的时候,反倒觉得奇怪了,心里想着要晕了要晕了,怎么还没晕呢?想着想着真的又晕起来了。因此,对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眩晕患者,调摄情志(心理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拓展阅读

少打点滴

不同的眩晕患者大多会有共同的经历,医院看急诊,通过静脉打针、点滴一些扩张血管的药,不晕了即回家。如此重复循环。事实上绝医院就已经不晕了,只是不放心,还是要看看医生、用些药。但是,如果反复多次点滴,尤其是低于体温十几度的冰冷的液体输进体内,相当于寒湿之邪直接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造成寒湿阻遏,清阳不升,下次晕起来可能会更严重。梅尼埃病多年前,法国人医生普罗斯佩·梅尼埃(ProsperM·Meniere)在法国医学年会上报告了可能与内耳出血有关的一类临床病症,他们都有眩晕、耳鸣和听力下降的症状;之后的研究认为可能是内耳膜迷路积水而不是出血,并用梅尼埃来命名该病,国内还曾经翻译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肯定型梅尼埃病需要活检病理的证实,截止到目前,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办法做的这一点,所以,内耳膜迷路积水还只是推测或假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也许有一天能够直观地看到这种积水的真实状态。十分有趣的是,这种所谓的积水,在中医学看来就是痰湿之邪,多年前,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中国医家朱丹溪曾提出“无痰则不作眩”的学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耳石症耳石症假说的提出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认为在内耳迷路里有个叫做半规管的地方,有石头从管壁脱落下来,石头的体积非常小,需要借助于显微镜放大数百乃至数千倍才可能用肉眼看得到,可以理解为像是碳酸钙漂浮物,在半规管内的水里面飘来飘去,当头部快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诱发短暂的眩晕和眼震,也可伴有飘浮感或翻转感,因此,该病也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看到这个长长的名字,心情倒是可以放松许多了,良性,说明不会有严重的不良后果;阵发性,一般持续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位置性,头部快速转动则容易晕,不动,过一会儿也就好了。

盲人摸象

虽然说眩晕是一种原始的人体自我保护机制,但反反复复发作还是会带来病理损害,因此,需要积极面对,探索原因,有效防控,降低危害。

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种种假说如同盲人摸象,各执一词。比如当下十分流行的耳石症,虽然肉眼看不到石头,但却说还可以用手法再把脱落的石头顺着原路复位,其立论依据是做完手法眩晕好了,疗效就是最好的证明。那如果以这样的逻辑来说的话,《黄帝内经》“上虚则眩”的学说已经验证了两千多年都是有效的。看来问题没有这么简单,需要各方包容,深入研究和深度交流,才有可能早日认清全象的真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e7en-design.net/benzzl/70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