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2肝门部胆管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肝门部胆管癌(hilarcholangiocarcinoma,HCC)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肝外胆管癌,约占肝内、外胆管癌的50%以上。虽然目前HCC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肿瘤解剖位置特殊、手术治疗难度大、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等特点,其术前诊疗体系、手术方案制定及其他辅助治疗的选择仍存在诸多难点和争议。

一、流行病学危险因素

1.已确定的危险因素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胆管囊肿。

●异常的胆管——胰管汇合畸形。

●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和肝胆管结石。

●胆肠吻合术后的胆管炎症。

●肝吸虫(东南亚及我国华南地区)。

2.可能的危险因素

●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HIV感染。

●环境或职业毒素暴露。

●糖尿病。

二、病理分型

1.大体类型:分为硬化型、结节型、乳头型

2.显微镜下类型:胆管腺癌为主要组织学类型。

三、诊断

1.临床症状

●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

●中、晚期出现上腹痛、黄疸等。

2.实验室诊断(ⅡA推荐)

●肝功能异常—ALT、AST、TBIL、DBIL、AKP、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汁酸(TBA)等。

●推荐肿瘤标志物CAl9-9,联合CEA和CAl25等多项肿瘤标志物,可提高其鉴别诊断率。

●出现梗阻性黄疸症状时,肿瘤标志物CAl9-9诊断特异性低。胆道引流减黄后CAl9-9仍维持高值,提示胆管癌可能性大。

3.影像学诊断

(1)超声(ⅡA类推荐)

●合并胆道梗阻时可显示梗阻水平,胆囊可空虚,远侧胆管无扩张。

●可评价肿瘤管腔内和管周侵犯的范围,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评价门静脉侵犯情况,必要时可考虑超声内镜(EUS)检查。

●对明确肿瘤是否合并胆道结石、胆管囊状扩张等具有诊断价值。

●对肿瘤肝外转移的诊断价值有限。

(2)CT(I类推荐)

●增强扫描。

●可以提供如肿瘤位置与大小,胆管梗阻水平与范围、血管侵犯、肝叶萎缩以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等的信息。

●在评价肝动脉、门静脉受侵时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

●胆管癌主要成分多为纤维基质。造影剂存留在肿瘤内可能形成典型的延迟强化表现。

●纵轴面成像可了解胆管腔内肿瘤侵犯长度和深度。

(3)磁共振成像(MRI,I类推荐)

●对明确评估肿瘤侵犯肝实质、转移、肝萎缩和血管侵犯时诊断价值同CT检查。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了解胆道系统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在胆道成像上几乎可以替代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或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并能显示梗阻且分离的胆管。

●MRCP在评价浸润型胆管癌纵向生长程度有独特的价值。

●MR]成像结合MRI血管成像技术,对于判断肿瘤的血管侵犯,可以取得与血管造影相似的效果。

(4)PTC/ERCP(Ⅲ类推荐)

●有创性检查手段,不建议作为单纯的诊断手段。

●对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可作为术前引流减黄的措施。应优先选择PTCD,可实现外和/或内引流,并可进行精细的胆道分支造影。

●建议ERCP诊断明确后,应联合行肝内二级胆管ENBD胆汁外引流,避免实施ERCP胆道.肠腔内支架引流。后者合并较高的返流性胆管炎风险。

●荧光原位杂交(FISH)有助于细胞学检查阴性患者的诊断。对于硬化性胆管炎与胆管癌的鉴别,ERCP胆道黏膜上皮细胞刷检结合FISH能够有效提高鉴别诊断㈣。

(5)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lIA类推荐)

●由于HCC转移病理特点,正常大小的淋巴结可能已有转移,而增大的淋巴结可能是炎性增生,PET-CT对于诊断肿瘤淋巴结转移或远隔器官转移具有价值。

●不建议常规应用于早、中期肿瘤的检查。

(6)腹腔镜探查(Ⅲ类推荐)

腹腔镜可考虑用于可切除患者的肿瘤分期,其他应用尚需临床试验验证。腹腔镜探查术前特殊准备包括:

①PTBD/ERCP胆道引流

●黄疸患者拟行大部肝切除(≥3~4个肝段),或存在胆道感染且药物治疗无效者需行术前胆道引流。另外,未来残余肝(FLR)胆道有创操作后,应进行引流;如肝内胆管已分离为肝段胆管,未来残余肝的多个肝段PTBD可能是必须的;如内镜或经皮肝胆道引流后发生肝段胆管炎,应该尝试紧急引流受累胆管;如未来残余肝术前不能被确定,建议先引流左肝内胆管。

●无合并肝硬化、活动性肝炎者如拟行大部肝切除,总胆红素超过85μmol/L(5ms/d1)或未来残余肝(FLR)胆管扩张者,建议术前行胆道引流减黄、使总胆红素降至85μmol/L(5mg/d1)以下,并进行肝储备功能等评价,再实施肝切除手术H引。

●合并肝硬化、活动性肝炎,或术前黄疸持续时间超过4周者,建议术前行胆道引流减黄,使总胆红素降至50μmol/L(3mg/d1)以下再进行手术,以降低联合大范围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的风险。

②PTBD(ⅡA类推荐)

●拟行大部肝切除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需行胆道引流,根据所在中心条件进行多学科(MDT)讨论,共同制定胆道引流的策略和方式。

●首选未来残余肝(FLR)肝叶的选择性单侧胆道引流。

●存在肝内多肝叶胆管炎时,当单侧PTBD引流后胆管炎无明显缓解时需要行双侧胆道引流或多根引流。

●在引流通畅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胆道造影。建议应用抗生素预防造影后胆道感染。

●PTBD放置内外引流管者,应保持管道引流通畅,或导管头端超过狭窄段后置人胆总管下段,以保留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降低反流性胆管炎风险。

●PTBD单纯外引流者,当胆汁引流量较多或肝损害较重时,建议将引流胆汁过滤后经鼻肠管或经口回输,恢复胆盐的肠肝循环、维护小肠屏障功能,促进肝功能恢复及肝再生。

③ERCP胆道引流(ⅡB类推荐)

●应当根据所在中心条件选择,并进行MDT讨论,共同制定胆道引流的策略和方式,遵循胆道引流的共同原则。

●经内镜胆道支架内引流,尽管在舒适性、恢复胆汁肠肝循环上具有优势,但胆道逆行感染发生率高、置管后难以评价肿瘤范围,且不利于术中区域淋巴结清扫,应慎重考虑。

●经内镜鼻胆管外引流,能够避免胆道逆行感染,建议ERCP操作时,导管头端置人未来残余肝(FLR)的肝内二级胆管支,并联合胆汁回输(方法同PTBD外引流后)。

④门静脉栓塞(PVE)(ⅡA推荐)

●拟实施扩大肝切除术(≥5个肝段),患者术前行PVE有利于增加功能性未来残余肝体积,降低术后肝衰竭及死亡发生的风险。

●梗阻性黄疸患者PVE前必须行未来残余肝(FLR)的胆道引流。

●推荐先行胆道引流,使血总胆红素水平降至85μmol/L以下时再行PVE。利用CT3D体积测量技术,通过划定肝段轮廓、肝叶段血管界限,计算全肝、未来残余肝FLR体积。测定时间:PVE前和PVE后2~4周。

●未来残余肝(FLR)体积测量方法包括:

直接FLR体积比

标准化的FLR体积比

●PVE的适应证:未来FLR体积+肝储备功能。

●PVE的绝对禁忌症:肿瘤的广泛转移(远处转移,FLR的多发肝转移);明显的门脉高压症;靶门静脉已受侵闭塞。

●PVE的相对禁忌症:区域淋巴结转移;凝血功能紊乱;肿瘤侵犯门静脉;肿瘤阻碍了安全的PVE路径;FLR胆道扩张(需要PVE前胆道引流);轻度门脉高压;肾功能不全。

四、肿瘤分期

目前临床较常用于HCC的有四个不同的分期/分型包括:

1.根据胆管受侵情况的大体的形态分期;

2.组织病理分期

3.根据肿瘤侵犯胆管和血管情况的分期

4.国际胆管癌工作组分期(ⅡB类推荐)

五、治疗

1.手术治疗

●是目前治疗HCC最为积极、有效的手段,彻底清除所有癌组织,为患者提供了唯一可能治愈和长期生存的机会。

●强调实施尽可能包括胆管、肝脏等多切缘阴性的完整的肿瘤切除,恢复功能足够的残余肝的胆肠连续性。

●根治性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肝门部及胰腺上肝外胆管、区域淋巴结、部分肝脏(包括尾状叶)的整块切除。

●建议Bismuth-CorletteIII型肿瘤应常规联合肝脏全尾状叶切除。如尾状叶胆管低位汇入肝总管,Bismuth-CorletteⅡ型治疗亦建议联合肝脏全尾状叶切除。

(1)根治性切除的原则(I类推荐)

(2)腹腔淋巴结清扫(I类推荐)

(3)围肝门部胆管肿瘤切除(Ⅲ类推荐)

(4)肝移植(ⅡB推荐)

2.肿瘤辅助治疗

(1)化疗(ⅡA类推荐)

(2)癌基因靶向治疗(ⅡB推荐)

●截至年,已结束的多个胆道肿瘤癌基因靶向治疗临床药物试验,均未取得突破。

(3)放疗(ⅡB推荐)

●建议三维调强放疗。

(4)介入治疗

●胆道内支架、解除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推荐双侧胆道置人覆膜金属支架(ⅡA类推荐)。

●胆道腔内肿瘤射频治疗(ⅡB推荐)。

●胆道腔内肿瘤光动力治疗,可以使胆管腔内肿瘤细胞坏死、脱落(ⅡB推荐)。

●胆道腔内肿瘤近距离放疗(ⅡB推荐)。

●腹腔转移灶热灌注化疗对控制肿瘤广泛转移及恶性腹水具有效果(ⅡB推荐)。

HCC诊断流程

〔本资料由朱明恕根据《肝门部胆管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年第8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9.30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得好
西安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e7en-design.net/benzzz/1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