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50岁
初诊:
主诉:月经淋漓不尽一月,加重半月余
病史:子宫腺肌症,附件囊性包块,宫颈腺体囊肿,高血压,高血糖,颞颌关节紊乱
妇科B超报告:
刻诊:
脉浮缓滑,舌淡紫红嫩苔白厚腻满布,尖红黑瘀点,下睑淡红边红,腹满膨隆,下肢袜痕,甲错,血络,手凉微潮。
现月经量少,色偏黑,无块。
口干苦,饮可,纳可,腹凉,大便日4次,难解,活动移时方解,头干后可,尿可,无灼热,夜尿2-3行。热则心塞,眠可,梦多,怕风冷,手脚不凉,手臂麻木,易汗,食汗、凉,颈后痛。
基础病机:
表束表寒中风伤营
太阴里寒水饮伤血
阳明里热里结外燥
约分:
伤营+里寒淡饮+火证
分析:
患者以伤血为所急所苦,里位兼有便燥,腹凉,尿数。同时表上有风寒不解,中风血痹。这个患者选择解表还是治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师曰:虽然现在患者是以里为所急所苦,但是他表上症状一样多啊,手潮手凉,手指麻木,是不是血痹没解透。血痹没解透,我们在第一个层面上,只要患者适合阳旦法,经方往往首选阳旦法的。首辨表里,尤重表证。
里面有淡饮不可以温渗,并且有表不解,表上寒邪困束,津液不能濡养和温煦,睑暗、手凉,可以用阳旦法,枳术汤制化里面的水饮,枳壳+桂枝,既可以解表散寒,有可以平衡太阳阳明表位的燥和寒夹杂的状态。里面酸寒+厥阴的甘寒,不能濡养润降也不能温煦推动。
学生问:里位便燥,淡饮攻冲,可不可以用千金伤中汤?
师曰:解表力度不够,药势偏里了。
处方:
肘后枳术建中汤X25
枳壳白术桂枝生姜饴糖
原文参考:
肘后枳术建中汤
《肘后备急方.治卒心痛方第八》治心下牵急懊痛方。桂心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枚。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可加术二两、胶饴半斤。
复诊:
反馈:已无崩漏,月经提前10天,经量少。
刻诊:
脉浮弦,舌红嫩苔白腻水滑,睑暗红,面颊暗红,腹微满,下肢袜痕,甲错,血络,手凉。
月经周期18天,行6,已无崩漏,量少,前期色黑,有血块,经期腹胀、腹凉,经前腰酸、外阴瘙痒,无白带。
口干苦,晨起甚,自觉药后舌大,饮可,怕凉水,纳可,烧心反酸,腹可,大便日5行,干燥难解,排不净,尿可,夜尿2次。
经期怕风冷,行走多则臀部起疙瘩、腹股沟疼,手臂麻木已无,累则颈痛,上火则起鼻疮、口疮、耳痛,眼痛,动则易汗(凉),无食汗,胸口受压憋闷,易惊悸,眠可,梦多。
基础病机:
表束表寒伤营
太阴伤血里寒水饮
阳明里热里结里燥外热轻证外燥
约分:
伤营+里寒淡饮+火证
分析:
经过治疗以后,月经已无崩漏,且表位风寒血痹的情况得到纠正(已无手臂麻木,平时已不怕冷,只有经期怕风冷),虽然已无崩漏,但是里位津亏血少,阳明结燥,淡饮攻冲的病机层面并未得到纠正,所以本次的处方就要将对治的病机层面调的更偏里位一些。
师曰:里面的阳明药都是偏里的是不是,它除了能清阳明热还能攻散里结,当你用黄芩、黄连甚至苦寒药去清热的话是不是血会少了,在经方中非常巧妙的去用地黄、麻子仁,这种偏里的偏润的药去清热,再说里面的人参既可以去清热又可以去养津血,小麦既可以清热又可以除烦养心安神。
这个桂枝配生地的解血痹血结,但是桂枝量很少才9克,你把桂枝压住不看的话,整体是偏里、偏解血结、偏养津血而去除结清热补虚的。桂枝配饴糖和建中汤是一样的,它只不过是建立中焦的津液更多一些,对治燥的效果更好。桑白皮能治水,可以养血,可以建立中焦的一个药物。经方凡是用这种桑白皮或甘李根白皮或梓白皮的地方,都有虚的一面。紫菀在这里的作用:一是解表,再是润燥,再是治水,非常合适。
学生:千金伤中汤对她的表上血痹照顾的够不够?
师曰:她月经量少,以里位的所急所苦为主,所以我们方子桂枝轻用,而地黄、饴糖重用。如果用桂枝发越,血更少了。
学生:这个方子对治患者的阳明层面会不会不太足够?
师曰:麻子仁这个药味它既然是阳明法,它就会有阳明的性质,要么就是寒性的,要么就是平性的,或是酸寒了、苦寒了、辛寒了、咸寒了,它必然符合阳明的这种法度才能形成阳明法的一个处方。的确,麻子仁这味药有轻微的润的作用,但它不是补益的,是泻下药中的润药,它是以泻下作用为主只是稍微润一些,只是相对于大黄芒硝偏润一些而已,它不是真正的补法,是泄法中的补法,那么这种情况我们用麻子仁配上大量的寒性、苦性的生地,是不是这个药就偏于阳明法了?那么阳明法清的就是实性的热了嘛。
千金伤中汤是阳旦法加上阳明燥结的苦寒加甘寒法度,麻子仁配桑白皮可以苦泻,同时津血虚寒的一面被阳旦法所统摄,阳明和太阴夹杂的程度需要甘寒配合苦泻的法度。
处方:
千金伤中汤X25
桂枝炙甘草生姜桑白皮小麦生地黄麻子仁紫菀人参川芎饴糖
原文参考: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
伤中汤
主伤中肺气不足,胁下痛上气,咳唾脓血,不欲食,恶风,目视,足胫肿生地黄(半斤,切)桑根白皮(三升,切)生姜(五累)白胶(五挺)麻子仁芎(各一升)紫菀(三两)麦种饴糖(各一升)桂心(二尺)人参甘草(炙,各一两)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二斗,煮桑根白皮取七升,去滓,纳药煮取五升,澄去滓,纳饴糖煎取三升,分为三服。
三诊:
反馈:经期无崩漏,腰酸,腹股沟疼已无,荨麻疹已消失。怕风冷,手麻,头疼欲裂,面热,大便干燥难解,肛裂。
刻诊:
血压-/,血糖10+,服降压药、降糖药。
脉浮弦,舌红嫩苔白腻水滑,下睑淡白边淡红,腹微满,下肢中度甲错,轻度袜痕,手指微冷。
经期6天,已无崩漏,腰酸已无,头疼欲裂,面热如烧灼感,面绷紧感。
口苦,舌胖大感,咽中痰滞,饮可,饮热畏凉,腹凉,大便干燥难解日数行,肛裂,尿可,带可,胸闷,恐惧,梦多,眠可,怕风冷,手麻,腹股沟疼已无,荨麻疹已消失。
基础病机:
表束表寒伤营
太阴里寒水饮
阳明里热里结里燥外燥外热
约分:
伤营+里寒淡饮+火证
分析:
二诊时几无怕风冷,已无手麻,这一诊又有了怕冷,手麻,表上的风寒血痹凸显,且里位的热结燥也进一步凸显,这个并非误治,而是经过二诊调和养护里位津血以后,出现了典型的里邪出表,阴病转阳的机转。患者本身有子宫腺肌症,附件囊性包块,宫颈腺体囊肿,属于妇人因虚积冷结所致的五脏风寒积聚,病解尤其要注意里邪出表,阴病转阳,从表从阳而解。
学生问:为什么不加滑石硝石人参黄芩汤?
师曰:以表为所急所苦,但病是以里结为主要病机,所以要攻下里结,加了很多人参反而增加了里面的结的层面,对里面攻下燥结没什么太大帮助。这张方子非常典型可以放在桂甘龙牡汤后面“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当用桂甘龙牡汤可以解表可以温煦,但是里面的这个里位还不和,里的这种水火夹杂还没有完全解除的时候,不能用单纯的桂枝配甘草,桂枝配龙牡这种温药,需加上阳明的法则,加上寒水石、天花粉、大黄等。
这个方子是非常平和的一个方子,除了大黄,每味药都是补虚的,包括天花粉。大黄配五石散类方时并不是攻下大便的,而是推陈致新,放在承气方中是攻下的,而在五石散类方中是补益中去推陈致新的。在伤精的基础上血痹病传里虚并且有热结燥的攻冲,这是非常典型的桂甘石散方证,千金的桂甘寒石龙牡石脂汤。我们用这个方子因为患者腹满便难,眠不宁有结热燥攻冲,有阳明证,即使方势重些也不要紧,因为阳明病是砖房子可以任攻下的,病在三阳先下之后补治之都不为逆,但是三阴病是不行的。正是因为患者表病阳明的里结,是桂甘石散类方,虽然有伤精的轻证不影响我们用大黄。
处方:
千金桂甘寒石龙牡石脂汤x25
桂枝炒甘草寒水石龙骨牡蛎赤石脂大黄天花粉
原文参考: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少小婴孺方(凡五类).惊痫第三》
治少小中风,状如欲绝汤方:
大黄牡蛎龙骨栝蒌根甘草桂心(各十二铢)赤石脂寒水石(各六铢)
上八味咀,以水一升纳药重半两煮,再沸,绞去滓,半岁儿服如鸡子大一枚,大儿尽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药无毒可每日二服。有热加大黄,不汗加麻黄,无寒水石,朴硝代之。
复诊:
反馈:患者再次行妇科B超检查显示:附件囊肿消失
反馈:治疗前
治疗后
学习体会:患者风寒血痹传里致下血、漏下,腹满积聚,一诊时虽有里位的所急所苦,因表位风寒血痹突出,需要截断表位风寒血痹传里的路径,虽有里位所急所苦,果断选择解表为主的治疗法度,而使得患者下血漏下的病机从表位血痹得解;二诊表位风寒血痹不显,里位所急所苦除去下血漏下外并未得到改变,所以将治疗方向调的更偏里一些;有了一诊二诊的基础,才有了三诊里邪出表、阴病转阳的机会,所以选择了石散法度,解表散寒,补虚泻实。一诊二诊三诊步步为营,每一步都选择了正确的法度,所以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这样满意的效果。为老师点赞!
附上师父微博:
医案来源:经典经方教研基地许家栋经典经方门诊
审核:经典经方学术委员会
整理:石贤强张圣浩任雪丽常宝莲
杨豪赵玉霞陈荐玮
校对:任雪丽
许家栋教授经典经方学术倡立者及带头人
医院“许家栋名医工作室”学术指导老师
医院特聘专家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经典教研室特聘教授
杭州西湖中医经方研究院名誉院长
广西中医院学术指导老师
医院名誉院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