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艾无私节气养生立秋20178

大艾无私节气养生推荐

立秋

8月7日

时间:年8月7日15:39:58

农历:年闰六月十六星期一

丁酉年戊申月丙寅日 

养生保健要点:

1、早卧早起,衣着不宜过多;

2、可逐步增加锻炼量;

3、饮食原则是多酸少辛;

4、宁神敛气,忌悲忧伤感。

立秋节气的艾灸

艾灸作用

  夏季常被认为是最好的艾灸季节。随着立秋的到来,凉风飕飕的秋季是否还能继续做艾灸,让许多钟爱艾灸的人为之纠结。

  多数人都认为夏季做艾灸最好,首先是因为夏天阳气旺盛,做艾灸更利于祛除身体里的寒气。三伏天做三伏灸,目的在于“冬病夏治”。其次,夏天做艾灸,不容易发生着凉生病的情况。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内的阳气也处在高水平,做艾灸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至于秋冬季节做艾灸,从出发点而言,则可说成是“雪中送炭”。秋季天气转凉,秋风瑟瑟,人体内的阳气也是内敛及下降的趋势,科学地进行艾灸保健可以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秋季必须做艾灸的三大原因。

  一、秋天易伤人体免疫力(营卫不和)

  天气变化多样,寒热交杂,早晚温差大。皮肤腠理开合,易受寒凉,耗损阳气,免疫力下降,此时若人体阳气不足,很容易受天气刺激而出现体虚自汗,感冒流涕,过敏发烧,皮肤红疹,夜寐不安(易醒,多梦)等症症状。

  危害:妇科炎症,过敏性疾病,精神萎靡,夜寐不安。

  艾灸功效:补充气血、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

  二、秋天干燥,易伤气损精

  秋天风大干燥,加上夏天暑气蒸腾,人体津液被加速耗损,就像树木放在风大的沙漠上会快速干枯。此时人体若阳气不足,阳气固摄津液的能力会减弱,水分和胶原蛋白会加速流失。导致皮肤干油,色素沉积,暗斑痤疮,毛孔粗大,咽干咽痒,目赤目胀,月经量少,脱发,头晕头痛。

  危害:皮肤过度衰老,乳房松弛下垂,肥胖。

  艾灸功效:固摄津液,润肤抗衰,补气养血,濡养脏腑百节。

  三、落叶悲凉,秋露凝结

  秋季日照减少,阳气收敛,气温逐渐下降。风紧瑟瑟,落叶萎黄,环境悲凉,此时人体阳气不足会造成焦虑抑郁、自我评价低、消极少言;加上寒凉之气渐多,造成血瘀气滞,关节疼痛,胸闷气短,严重者会乳腺纤维瘤,甲状腺瘤,妇科肌瘤囊肿等。

  危害:失眠、抑郁症、心脏病、肺痨、心梗脑梗。

  艾灸功效:宽胸理气、温养驱寒、活血化瘀。

  气是人的生命动力,血为人的基本营养物质,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又可以疏理气机,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悬殊,当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就会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大大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从而使得胃肠道免疫力下降,诱发腹泻等胃肠疾病。专家认为防治腹泻病,不妨试试艾灸绿色疗法。

  艾灸对腹泻效果好

  大家出现腹泻的情况时,不要盲目使用收敛药。因为感染性腹泻是自身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有助于病原体和毒素的排出。症状较轻者可以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调理,症状较重者应当寻求医生的帮助。此外,儿童得了感染性腹泻,应该引起注意。儿童由于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往往延误治疗。如果外观是脓血便,家长就要高度警惕,可能是中毒性菌痢,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生命危险。

  灸疗就是用艾炷、艾条等材料置于人体的一定部位,借助高温对特定穴位产生影响,用以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保健方法,具有补气温阳、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尤其对腹泻、水肿、痛经等功能性疾病,效果较好。

艾灸时间

节气灸,在节气当天或前后三天,当然最好是在七天内进行艾灸,其效果更佳!

艾灸的方式方法比较多,而大艾无私采用的罐灸其效果在专业的养疗场所中表现都是比较优秀的,更远优于一般家庭盒灸,艾贴等,具体穴位及时间是可以因灸疗对象当时状况调整的,所以还请详询大艾无私各门店,欢迎体验!

  年三伏灸时间安排(7月2日—8月21日):

  伏前灸:年7月02日

  初伏灸:年7月12日

  中伏灸:年7月22日

  末伏灸:年8月11日

  伏后灸:年8月21日

艾灸穴位

注意:文中提示或推荐的艾灸穴位,只是针对多数人日常养生的穴位,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你的状况,如果你的状况特殊,艾灸后对你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异常情况,记得及时咨询大艾无私养生堂各店。

推荐穴位:大椎、肾俞、脾俞;关元、神阙、中脘、章门、太白、背腧、足三里等。

  立秋时节的灸疗,以平稳收养为原则,以手太阴肺经的腧穴为主,不宜过分宣散。

  立秋艾灸养生保健推荐穴位——

  大椎穴: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太白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

  背腧穴:背腰部,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背部各有一个背腧穴,如心俞穴、肝俞穴、大肠俞穴等,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1、秋季养生以养收为原则,关键是要——培补元气

  《扁鹊心书》记载的故事中王超,就是在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夏秋之交”,这个时间点就是立秋。

  一年中灸关元的最佳时机,就自立秋开始!

  关元者,关其元精之门,闭而储藏之谓也。此际灸之,以顺收藏之时序,收元阳内固,金水相生,益真火,养肾气,以备冬藏也。犹如安炉立鼎,元阳旺盛,内养脏腑,外御风寒。因之,秋灸关元,春灸气海,以顺应时令之变,以合脏气生藏之机。

  立秋灸关元需要灸多少天?

  立秋前后十日是灸关元的大好时机,但并不等于是只有这前后二十日可以灸关元,其实在整个八月份都可以坚持灸关元穴的。

  1)、取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手四横指处)

  2)、艾条温和灸:适合初学者自己操作,手持艾条悬灸,距离皮肤2-3厘米,主要看自己的耐受度。一般每次10-15分钟。使用艾灸罐、艾灸盒的话,时间要延长到30分钟才有效果。

  疗程:可每日一次,也可隔日一次。可灸5-20次,也可更多。具体次数希望艾友们根据耐受度自己掌握,人与人真的不同!

  3)、也可以选择隔姜灸和直接灸,但是最好由专业人员操作,一则自己并不方便操作,二则可能会有灸伤,如果不会处理的话会感染,三则灸的壮数每个人不同,这一点也需要由养生师来判断最好,四则取穴一定要准确!

  2、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提示:正是三伏灸好时节,正在冬病夏治三伏灸的朋友不要停。

  小知识:

  问:为什么艾火能壮阳气呢?

  答:古代燧人氏以艾绒钻木取火,见艾可以产生火,古人就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艾之火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灸火连续燃烧,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能使阳气通达五脏六腑。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道家称之为丹田,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也可以说关元,是周身阳气之源,坚持不懈的灸关元,可以打通丹田,大补元阳。再加上艾灸的特殊配方,使得艾燃烧时产生特殊频率的辐射,使其补阳之力更加显著,从而达到养生壮阳之功。

  是什么决定了艾灸的效果?

  有的朋友在天天艾灸,效果却不满意,影响因素有哪些?

  1.艾草品质影响艾灸效果。现在市场上艾草产品品质良莠不齐,消费者和商家都极难辨识。

  2.艾灸师的医德修养及辨症方案影响艾灸效果。

  3.被灸者的对艾灸、中医的认识程度和信心影响艾灸效果。

  4.与灸疗师的正确沟通及被灸者的心态影响艾灸效果。

  5.艾灸的频率及时间长短影响艾灸效果。

  6.自身的体质及健康状况影响艾灸效果。

  7.艾灸的氛围和环境,影响艾灸效果。

  大艾无私遵循中医世家古法,坚持选用南阳端午艾草作为原料,手工炮制艾灸产品。从根本上保证艾条的纯阳品质,以之施灸,温补元阳,绝无燥火。欢迎广大艾友对比选择。

节气知识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

节气的由来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这时太阳黄经为度。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三侯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初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诗《立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中文名:立秋

外文名:BeginningofAutumn

代表寓意:秋季开始,暑去凉来;

气候特点:天气逐渐凉爽,秋老虎;

所属季节:秋季;

时间点:每年8月6日~9日;

太阳位置:太阳到达黄经°;

风俗活动:晒秋节、秋忙会、贴秋膘风俗食物西瓜、四季豆、辣椒;

农事活动:做好整地、施肥的准备、晒秋;

养生:以养收为原则;

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节气与习俗

  作为秋天的开端,民间流传着很多习俗,快来看看你都知道这些习俗吗?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通常就会出现大麻烦:体重大都要减少一些。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咬秋

  “咬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啃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的生活习惯,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郊县人民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心情舒畅的啃秋行为,所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各地立秋习俗

  江苏: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天津:咬秋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就是吃瓜。人们详细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杭州:食秋桃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敬请各位朋友搜索   四川: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东北: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养生与进补

立秋之后天气渐凉,丰收之际到来。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盛,万物状态由生长变为收藏,新陈代谢变缓。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具体地讲,把中医理论中,事物属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类归纳:如自然界中的五音(角、征、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人体中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种形体(筋、脉、肉、皮毛、骨);五种情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

  由此可见,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一、饮食

  立秋养生总体饮食原则是多酸少辛。《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推荐食物:

  蔬菜:百合、萝卜

  水果:梨、葡萄、香蕉、柿子

推荐:大艾无私养生堂的九蒸九晒黑芝麻粉实为滋补上品,非一般黑芝麻加工品所能比拟,可以咨询大艾无私养生堂各店。点击图片可以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立秋-食物

  生地粥:

  [配方]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箭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二、起居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三、运动锻炼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四、情志养生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大艾无私养生堂各地分店

高密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在线咨询
白癜风最好的外用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e7en-design.net/benzxc/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