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卖基金将新人包装成“翻倍基掌门人+被低估的新生代”,信达澳银可知:无下限营销触碰了“监管红线”》
标题太长。但不长不足以表达老衲的愤慨。如题,事情的始作俑者是信达澳银基金。老衲入行二十年,见识过理财产品销售时虚假宣传、夸大业绩等等违规行为。但是涉嫌在基金托管行复核数据上“注水”,将一个被老人带着的、基金经理从业期限仅1.8年的行业新人包装为“翻倍基掌门人+被低估的新生代”的情况同时按到一个人、一件事情上,还真是生平首见。小公司力求打造“冯明远2号”?先说一下年基金公司规模排行,信达澳银排在第76位,其中非货基金亿。而第一的易方达基金是亿。信达澳银虽然规模偏小、可调动的资源相对有限,但也出了位明星基金经理冯明远,他一人管理的基金占了信达澳银亿中的绝大部分。(3月8日,Wind数据)若剔除冯明远管理的基金资产,信达澳银非货规模所剩无几了。基金业成立20余年,人才流动频繁。信达澳银必然知道,把所有鸡蛋放在冯明远一个篮子里的潜在风险,但问题是其他基金经理业绩又没好到能够吸引投资者买单。在无奈的现实和美好的期待之间,“男二号”邹运还是登场了。
被捧之人可乐而不为。对邹运而言,信达澳银将大量资源倾注其身上,大好机会把握住了就是明星基金经理,将来或许可以上“天天向上”。但如果信达澳银大量资源倾注在邹运身上,用力过猛容易闪了腰,反噬了基金经理,搞不好就只能“天天向下”。“老带新”的胜利果实给了新人回到正题,今年2月,信达澳银新发基金产品信达澳银至诚精选混合,拟任基金经理邹运。据信达澳银的官方广告宣传页面所称,邹运为“翻倍基掌门人”,在管代表作任职回报超%。信达澳银广告推介中,宣传的邹运管理的达澳银红利回报基金取得超%回报的时间截点为年12月31日,当日累计净值为2.元。查询数据发现,年5月20日至年07月27日,信达澳银红利回报基金实行的是双基金经理管理,这段时间内基金累计单位净值由0.元涨至1.元。这说明邹运所谓的业绩超%,业绩的大部分是在和另一位基金经理王辉良共管的时期获得。从数据分析不能证明邹运在这超%业绩汇报中起到多大作用。因此仅宣传邹运业绩超%这一说法是对另一位基金经理的极度不尊重按照监管部门规定,基金公司产品广告提及业绩数据,必须备注数据来源,且数据来源经托管行复核。在信达澳银的广告页面确实按规定就邹运的超%任职业绩回报标注了数据来源,且注明%任职回报数据经托管行复核。按理说,正常人绝对不可能想到这个经托管行复核的基金业绩数据会存在问题,毕竟公募基金行业是中国金融业中堪称管理最严格、透明度最高的行业。超%的业绩的数值是没问题,但就是这个托管行复核数据却玩起了猫腻。老衲(非正常人类)对公募基金投资业绩翻倍的基金经理几乎如数家珍,偏偏对邹运这个名字完全陌生,于是查看了一下相关财务报告,方才发现其中端倪。实际上,邹运是个新人,担任基金经理的总年限才1.8年。信达澳银红利回报是他第一次做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年5月20日,信达澳银红利回报基金在保持原有基金经理王辉良不变的情况下,增聘邹运为基金经理,采用双基金经理模式,直至王辉良年07月27日离任,才由邹运独自管理。年07月27日起,邹运才算开始完整的基金经理职业生涯。换言之,广告宣传邹运的超%任职业绩回报,实际是老带新的结果,而并非邹运一人的能力使然。“请不要和投资人玩文字游戏,公募基金就该如实告知。”这是老衲得知真相的第一反应。信达澳银本可以在广告宣传、特别是数据来源注释中予以说明是双基金经理运作的事实。缺少了说明之后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看了基金广告或宣传文章会误认为是邹运管理的红利回报基金取得了超%的投资业绩。如果都这样宣传,那些从业十年以上、年化15%的真正有水平的老牌明星基金经理都要集体抑郁了。水平高能力强,带着新人一起管理基金,结果胜利果实。。。。。。要么,请信达澳银基金市场部出来解释下用任职业绩这个词,是否可以不用说明影响投资人决策的双基金经理的这个关键信息?如此宣传,风控形同虚设?信达澳银广告宣传中仅宣传邹伟,没有披露双基金经理共同获得超%业绩的大部分收益的信息,绝非疏忽大意,而更像是在刻意隐瞒。刻意隐瞒关键信息的证据出现在信达澳银官方